國際化步驟:從產品、市場到產業布局
主持人:最后一個問題是創維的國際化,現在,國際市場、海外市場對于創維的貢獻有多大?未來策略是什么呢?
張學斌:海外市場目前來講對創維的貢獻大概在20%左右,不是很大,比例不是很高,但是未來成長空間我們認為是非常大的。創維海外的國際化戰略可能和其他的品牌不一定相同,我們是根據我們的情況,首先我們認為國際化,第一產品要能國際化,你的產品好。因為我們賣產品,產品解決消費者需求,產品作為一個載體解決消費者需求。首先要把產品做好,所以我們還會堅持致力于把產品做好,從原來的做好產品,一定要發展到做精品,把產品做得非常精。
很多國家發展歷程,很多品牌,很多企業發展歷程也是這樣的,比方說三一,三一在幾十年前也是做代工的,做自己的品牌也是,品牌質量不好,當然后來它下定決定做產品,把產品做好,所以品牌成為全球的品牌。所以,我們首先產品要能夠全球化,你的產品要適應全世界所有消費者,各個地區消費者的需求,這是第一個做的,真正我們投入最多的,關注最多的首先是做產品。
第二,市場要全球化,有了好的產品,全球市場非常大,你要看到中國的企業。我們心很大,有人講你的心有多大,你的事業空間就有多大,是這樣講,但是絕對不是一天你想馬上就能實現的。我們希望能夠占領全球市場,但是不是所有市場都能夠占領,你要分步驟的去走,哪些市場是我們風險比較小,投入比較小,我現在這種能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我們不能做的,我們不能指望一天就成為一個全球品牌。不要去做這種夢,我們也不做這夢。所以第二就是市場的全球化,比方我要分市場,慢慢看哪些市場是我戰略性的先進去,逐步的擴大。
主持人:創維覺得哪些市場,哪些國家和地區可以進入?
張學斌:首先我們品牌影響力是有限的,我可能會爭取對品牌偏好度相對比較低,或者他對我們品牌比較了解的,這個地方我們要做自己的品牌。我們在東南亞地區,我們做自己的品牌。比方我在美國我是做自己的品牌,為什么美國做自己品牌?美國本土是沒有這個品牌的,他都是外來的牌子,外來的牌子好像民族偏好是沒有的。在非洲有些地方我們做自己的品牌,它本身自己沒有。
對一些強勢的,比方說歐洲,飛利浦很強,湯姆遜原來也很強,你要做很難。你要到日本做中國的品牌賣不了的,你要到韓國做自己的品牌完全賣不了的。所以這些地方我們往往通過戰略客戶,在當地非常有影響力的品牌,讓我們跟他做ODM,首先通過產品賣到全世界,了解全世界消費需求,把產品做好了,在一步步做市場全球化,第二步才是市場的全球化。
第三個,就是產業布局全球化。有了這個市場才可能設個廠,設廠是要成本的,外國人請來以后要送走他是很難的,所以你如果沒有一個大的市場在那個地方發展起來,沒有一個好的品牌,你想養那個工廠養得起嗎?養不起的。有的時候叫機會主義,短期行為。一看關稅高,搞個廠躲避一下關稅,其實躲了關稅有一個長期的負擔,那很難做的。我們有很多企業在外面建了廠,以為那里關稅低一點,可以生存,其實很難生存,不能掙錢。如果企業業務不能掙錢,怎么生存,怎么發展呢?所以我們產能布局,你的布局,最后才能走到資本的全球化。
所以我們創維是要一步一步,因為創維一直以來堅持比較穩健的經營策略,我們要看風險,一定要控制好風險,因為企業最怕大起大落,所以我們做企業不希望大起大落。我們當然希望一條直線往上走,當然這也做不到,起伏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冒太大的風險,讓你承受不了這種風險,也許你就有死亡的危險了,所以我們國際化,或者我們全球化基本思路是這樣的。
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每年保持穩健的一種經營方式去做海外市場,總體來講,我認為海外市場我們是比較健康的。
主持人:最后一個問題,我看有一個報道,說創維機頂盒可能會分拆在內地上市,這方面的步驟能不能透露一些呢?
張學斌:這個工作我們是在做,是有這個計劃,把機頂盒分拆出來。因為機頂盒本身這塊業務一個是有相對獨立性,而且它的成長空間也非常大,從普通的,到高清的,到互動的,因為它和運營商推的服務內容是緊密結合的,而且是非常個性化的,應該講個性化的這種機頂盒是不能夠內置到電視里面去的。就像我們手機一樣,經常會推一個新的視頻來了,要換一個手機,電視不能經常換,手機可以換的。所以它還是要通過一個盒子,當然這個盒子本身會做得以后技術會越來越高,這個業務本身是非常成長空間的。我們在國內市場是做第一,但是海外市場我們做不到,海外市場我們以前不太關注這個市場。因為以前做機頂盒的海外市場什么企業都有,那些小企業也有,市場很亂,但是今年金融危機來了以后,對我們企業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今年我們海外市場增長了三倍,成長了三倍。因為很多小企業做不了嘛,因為危機來了,人家不找小企業怕,怕今天可以供貨,明天就沒有了,所以他找大品牌,再加上我們已經成功進入很多國家的運營商,這個市場是非常穩定的,這塊業務我們有義務做分拆。分拆有這個計劃是一回事,什么時間能夠真正的上市,那有很多因素的影響,所以說我們現在計劃在進行之中。
主持人:張總的經歷非常豐富,從80年代參加高考,到后來下海,在海南、深圳工作,整個經歷反映了中國幾十年的社會制度變遷,包括科技的變化。您能不能談談個人人生經歷里面有什么樣的線索,你有沒有總結過?
張學斌:我相信,我們這一代人生活經歷,能夠反映中國最具變化的30多年。在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經濟是比較落后的,那個時候我們都是為溫飽而努力,因為中國人民自發的這種改革需求,這個是從農村改革,從小崗村開始,中國的改革是改變了整個中國的社會面貌,非常有幸60年代出生的人能夠趕上改革開放這些年代,當然這個對我們影響是非常非常深遠的。如果是我們假定沒有中國改革開放,那我們這些人今天生活會是什么樣子?也許看到過去三十年沒有什么變化,而改革開放三十年以后這個變化是如此的大,使得我們以前很多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變為了現實。
從我個人來講,從一個農村孩子能夠走到今天,這也是反映了中國社會變革和人民生活的變化,我是這樣來理解的。
主持人:最后祝賀創維以后做大做強,今天非常感謝張總來到我們欄目,提供了非常豐富的信息。今天節目到此結束,謝謝張總。
張學斌: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