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始人與企業:企業要靠制度來維系,要跳出個人因素
主持人:提到創維,大家還是繞不開創始人黃宏生先生,他7月份從香港出獄以后,很多媒體關注這個事情。您跟他接觸,應該有十年的交往,這背后想必有很多故事。我們其實還是很關心,黃宏生黃老板跟創維的關系,他現在是以什么樣的角色來參與創維的發展?
張學斌:這個問題我想不能局限在談那么一個個體,一個個案。我覺得應該把它放到中國民營企業發展的歷程里面來看,可能大家看得更清楚一些,也許創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基本能夠勾勒出中國民營企業發展的歷程。
中國的企業真正意義上講公司那是歷程沒有多長時間,改革開放應該說前十幾年,基本上中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公司,因為我們那個時候經濟是從一個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過渡期,大家知道我們最早的時候叫做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到后面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到最后市場經濟。真正市場經濟那是在90年代以后,這個之前,我們這些企業還不是嚴格上的市場經濟環境里面的一個企業,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一個公司。
所以說,我們如果說從這樣來看的話,真正中國的企業發展歷程并不太長,它經歷了很多個時期,如果說我們從大的方面來講,中國企業在市場經濟建立之前,這個體系建立之前,基本上是以機會為導向的這么一種經濟主體,因為那個時候有很多機會。產品是非常短缺,很多東西還有在雙軌在運行,有計劃的指標,那個時候如果拿到批文就能發展,產品能夠出來,不管產品好與不好,就能賣得出去。
真正進入市場經濟以后,這些情況就改變了,企業的組織形態也是發生這種變化。以前靠個人,個人有能力,他有關系能夠拿到這些資源企業就可以發展,但是一旦真正進入市場經濟,它是要求這個組織有一系列的架構,要有一系列公司的管控程序,這個企業才能真正健康發展,真正從一個機會導向一種模式轉向真正一種能力導向,所以企業經歷了這么一個過程。
創維也是經歷了這個過程,在之前只要把產品做出來一定會賣得出去,別人會提著現金在那兒等著提貨。但是90年代中期以后,市場發生了變化,也就是中國真正的步入到市場經濟,這個時候要靠企業的能力來獲取市場,能夠獲得發展,這個時候大家都會比較關注我們公司內部的管理,公司內部的管控。這個時候不完全依賴于某一個人,靠一個體系維持公司正常運作。
我們一個國家是這樣,一個企業也是這樣,最根本是靠一個制度來維系的,這個時候跳出個人因素,個人因素不是沒有,會小,這些年創維盡管經歷了很多事情,但是公司仍然保持一個健康發展,其實已經說明創維已經進入到一個真正的公司化的管理的架構年代,按照制度去做管理,這個時候不會因為某一個人他的變化而影響到整個公司的發展。我覺得很多中國企業在經歷了這么一個過程,有的已經走過,有的正在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