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年初開始,關于TCL將出售其電腦業務的傳言一直不斷。7月5日,李東生對《商務周刊》表示,從年初開始,TCL電腦業務確實一直在尋找戰略投資者。而當天通過的定向增發資金使用方案中,也砍掉了對電腦業務的投資。
李東生解釋說:“筆記本電腦業務的毛利確實很低,在目前的情況下盲目擴大產銷量,不太符合公司的利益。”
雖然李東生表示目前還沒有到出售電腦業務的地步,但去年的巨虧確實讓TCL背上了沉重的財務壓力,近一年來TCL的擴張速度已經明顯放緩。5月25日,去年10月開始重組的TTE歐洲業務也不得不宣布破產,以控制一直持續的虧損。
實際上,去年8月李東生就面臨是對原來的業務進行重組,還是干脆讓TTE 歐洲公司申請破產的選擇。由于考慮到破產會損害TCL在歐洲的品牌和信譽,而且惡性破產后會失去客戶的信任,很難短時間再建立起新的業務系統,影響未來業務的開展,李東生選擇了前者。
去年10月31日,TCL集團與湯姆遜同時發布的公告稱,將對兩者的合資公司TTE歐洲業務展開重組。重組后歐洲業務將按照新的業務模式,在新的組織架構下進行運作。但是,雖然幾個月來TCL與債權人的談判一直在爭取達成重組協議,但與債權人的要價仍有1500萬歐元左右的差距,最終不得不由協調人向法院申請破產。
為減少流動資金的占用,TCL從去年開始全面收縮,李東生再次面臨選擇。“選擇是很困難的。”他長吁一口氣,對《商務周刊》說,“有些業務雖然不賺錢,做下去卻可能是賺錢的,而且長遠看來企業還是要靠一個有競爭力的規模來支持你的競爭力。但在當時的情況下又必須要做取舍,因為那個時候我跟銀行去談,讓他們保持授信額度是不可能的。”
讓李東生覺得最可惜的是TCL在新興市場的收縮。由于日系廠商退出CRT彩電,在發展中國家降價傾銷,2006年國際市場CRT彩電價格下降50%以上。TCL的新興市場業務由連續5年的持續贏利轉為虧損。
李東生不得不要求重整新興市場:在一些未來有潛力的市場放慢擴張步伐,穩定投入;對一些市場價值不確定的區域,選擇收縮或退出。“量漲利不漲的,都要調整”。為此,他大幅提高了新興市場的資金周轉率要求。
“尤其是印度的業務是我最舍不得的。”李嘆息到,原來TCL計劃加大資源,在短時間內將市場沖上去,“如果我們繼續加大投入快速成長,前兩三年一定會虧損,但未來會帶來很大的利益”。
李東生很清楚,目前的做法短期可以改善經營效益,降低對現金流的壓力,但長期來看會影響公司在當地的業績。調整的結果是,今年印度市場的庫存周轉率提高了,應收賬款下來了,但增長率也下來了。
另外一個不得不暫時放緩的“明星”業務是小家電。2004年成立的TCL小家電事業部現在以出口業務為主,因為出口業務不占用現金流,而中國市場要放賬,要有品牌投入。
李東生坦率承認,這些是2003年他做并購決策時并沒有想到的,“我們做湯姆遜項目之前更多的是想要得到什么東西,我們的計劃中,說真話沒有想到要舍去什么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