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TCL對于平板時代的到來缺乏準備,顯然不符合事實。2004年被稱為中國平板電視元年,此前包括TCL在內的中國彩電企業都對液晶和等離子技術進行了跟蹤。時任TCL集團多媒體電子事業本部總裁的趙忠堯早在2002年就指出,向平板過渡是中國彩電產業升級的必由之路。
基于這種共識,所有中國彩電企業都在2004年前后推出了自己的平板電視產品。但問題在于,由于此前液晶和等離子的競爭前景不明朗,而且國內在平板技術和關鍵零部件上遠遠落后于飛利浦、夏普、三星、LG等跨國公司。這些中國彩電企業都沒有自己清晰的平板戰略。
對于彩電企業,僅僅將平板做成產品還遠遠不夠,尤其是當前液晶和等離子技術逐漸趨于穩定、勝負漸趨明朗的時候。由于整個系統在安裝基礎上的優勢,液晶可以說已經在全球占了上風。2007年第一季度,中國內地液晶電視的銷量為181萬臺,同比增長了180%。全球著名市場研究公司Display Search預計,液晶電視的全球銷量在2006—2009年間將增長近兩倍,從4600萬臺增加到1.12億臺;相比之下,等離子電視的全球銷量至多將從2006年的930萬臺增長到2009年的1690萬臺。
長虹在2004年決定建立等離子屏生產線,決意用中國企業的巨大產能改變液晶和等離子在全球的競爭格局。在液晶幾乎勝局已定的時候,長虹仍然毅然投資等離子,可以想象趙勇是抱了怎樣背水一戰的決心。而TCL則堅決站到了液晶陣營——如果說去年10月的增發方案說明李東生還沒有下定決心的話,那么到今年4月的新增發方案,他已經完全確定了方向。
看起來這個決心下得稍晚了一些。但中國企業確實很難發現自己平板產品的優勢。在液晶彩電中,面板占總成本的大頭,即使不考慮技術壁壘,面板生產線動輒幾十上百億美元的投入,中國企業也難以承受。在面板之外,TCL多媒體平板產品設計中心總經理楊福忠認為,平板電視留給中國彩電企業的增值空間大約只有40%。
TCL最終選擇模組這個切入點,得到了專家們的肯定。長期關注彩電產業的西安交通大學科技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張勝博士表示,模組產品能夠控制平板電視的顯示質量和音響效果——除了這兩個方面,平板電視留給中國企業形成產品差異化的空間恐怕就只剩下外殼設計了。
錫恩企業管理顧問公司總裁姜汝祥認為,中國彩電企業要成為全球平板電視之王,日韓同行們留給他們的時間并不長。和CRT時代不同,平板的生產更趨于集中,目前全球少數幾家液晶面板生產商LG、三星飛利浦、夏普、明基、奇美等都同時生產彩電。
當然,每一次產業轉移留給后進入者的時間都不長。日本半導體企業真正的發展期實際上只有10年。從二戰后到1970年代末,美國半導體產品一直占據世界近2/3的市場份額,但日本的半導體企業在民用應用領域找到了突破口。到1987年,美國在世界市場上所占的份額已縮小到40%,世界上最大的10家半導體生產企業中,有5家是日本公司。1987年日本國內對半導體產品的需求中,90%以上由日本的半導體企業提供。與此同時,日本半導體企業還搶占了美國市場的25%,讓美國成為半導體產品的凈進口國。1990年代初,隨著英特爾的崛起,美國再次奪回半導體應用領域的領先地位,但有了那10年時間,索尼、NEC等日本企業已經成長起來。
平板電視留給中國彩電企業最多也就是10年,機會錯過就不會再來。可以說,作為CRT時代的老大,TCL接手平板電視當仁不讓。李東生對此認識得非常清楚:“我預計2009年平板會在全球超過CRT,中國是在2010年。所以TCL作為全球最大的彩電廠商,從發展的角度考慮,現在必須介入平板前端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