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危機感”的結論
在數字產品興起之初,三星得以超越對手的核心手段是,比對手更快地向市場推出新技術和新產品——它推出了最早的MP3手機、全世界最薄的手機、最高像素的照相手機和第一臺WiMAX手機。可以說,從模擬技術到數字技術這一換代大潮中,品牌對于購買的影響是遠遠小于功能的。這正是三星躥升的一個絕佳時機。
但隨著數字產品的普及,市場已經改變。歐美的多數消費者已不是第一次為自己購買電子消費品,他們往往是在對目前已有產品的性能比較滿意的基礎上,為自己添置第三或是第四臺個人電腦、手機以及數字音樂播放器。當三星的競爭對手們已經擁有了功能上類似的產品,這就讓三星的獨特價值被稀釋,而索尼、飛利浦們的品牌忠誠度重新得以彰顯。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變化是,手機產業本身也在過去3年里徹底變化了:先是摩托羅拉的V3大大提升了手機作為一種時尚產品的可能性,隨后是蘋果公司推出iPhone,進一步點燃了消費者將手機視為足堪炫耀的物品的本能——雖然三星手機不可謂不工于設計,但缺乏一款“殺手級產品”,讓它無法取得摩托羅拉和蘋果的風頭。
更大的麻煩來自于三星的半導體部門。2006年,三星全年利潤中超過70%來自這里,但它的業績正處于持續下滑中。三星電子曾是電腦內存業務的全球領先者,但最近幾年,它逐漸將技術重心轉向音樂播放器、數碼相機等消費電子產品的閃存芯片上。但在這個領域,它并沒有取得相應的技術領先,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價格戰之中。
比如,2006年底時,半導體部門還樂觀的認為,由于手機等消費電子產品的內存芯片需求增長強勁,整個行業在2008年之前都會從中受益。但所有人都看到這一機遇而加大產能,市場供過于求,導致了今年DRAM芯片價格下滑幅度高達70%,作為全球最大的DRAM芯片生產商,三星損失慘重。
而且,作為三星電子三大業務支柱之一,芯片業的成長已經極為緩慢:據市場調查公司iSuppli的數據,全球芯片業的收入今年將增長6%,低于去年7.7%的增長速度,而消費電子類產品所需要的芯片,從2006年9%的增長預計今年降到5%。
用最“危機感”的結論:技術領先喪失,品牌需要一個全新升級,最大支柱產業增長空間狹小……所有這些都給了尹鐘龍充分的變革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