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中小手機廠商,在智能大屏手機市場內的發展和轉型問題,并不是討論讓這些企業和蘋果、三星等國際巨頭正面較量的問題。而是強調,在智能手機市場的前提下,一些傳統的市場行為、競爭做法已經失效,中小企業廠商必須建立起對手機市場和自身發展嶄新的認識和新層次的定位的問題。
比如,此前“山寨”手機山寨最多的“造型創新”,隨著手機大屏化的發展、手機殼市場的發展已經不再具有典型的競爭價值,甚至已經很難制造出“特色創新造型”的手機產品。再比如,手機企業隨著智能化產品的發展,無論是硬件設計、還是軟件設計,甚至是基本組裝過程,對工藝、人員的要求都有所提升。中小企業以往的靈活性則呈現下降的趨勢。運作一個手機產品所需的最小團隊規模也在不斷增長。
尤其是后者,手機市場需要的品牌最小團隊規模的增加,已經導致很多小手機企業自行放棄市場競爭,轉為配件企業;另一些大一點的手機廠商則謀求更為正規化的運作方式:因為他們需要更多的銷量和市場份額,來承擔和分攤企業規模增加帶來的額外成本。
整個中小手機品牌市場,在過去的兩年內,市場競爭層次的明顯提高,已經是行業內的共識。一個最典型的表現是,更多的企業在競爭因素中加入了“營銷概念”:更多的手機廠商建立了官網、更多的手機廠商具有明確的新品推出期的宣傳策略、更多的手機企業在強調基于自主設計和開發所帶來的“知識產權”權益;同時,還有一些廠商為了保障制造工藝已經選擇將產品生產進行代工外包,自己則成為典型的設計、銷售和服務為主的輕型企業……
在中小企業手機品牌增加“市場運營手段”和提升市場競爭層次的同時,更有一些行業內的陋習正在被丟棄:比如,山寨產品的無保障售后情況、比如模仿他人產品、更比如忽視必要的產品檢測和政府監管、甚至出售翻修機等陋習,正在遠離中小手機品牌。因為,越來越多的手機企業意識到,也許一個巨大的市場份額并不是生存的必須品,但是建立足夠好的用戶口碑則十分重要。尤其是對于中小企業,份額少的品牌,高粘性的用戶群甚至是“唯一的長期生存”的途徑。
在中小手機廠商努力提升市場競爭層次的過程中,這些企業也遭受了一些新的不利因素:管理成本的增加、運營成本的增加、對市場營銷,特備是品牌化營銷的陌生等等。這就決定了這些企業必須提升產品自身的毛利水平,以中和各種成本因素的上漲;同時必須不斷學習新的市場運作手段,來實現銷售層次的提升,保障價格優勢日益不再明顯的“產品”能夠獲得市場的認可,并建立起足夠的用戶粘性。
當然,在中小手機企業意識到手機市場需要新的競爭原則,自身定位必須提升的背景下,他們面臨的也不僅僅是挑戰。歷史在關閉了一扇門的時候,已經為中小手機企業打開了另一扇門。
中小手機廠商面臨的市場機遇主要包括:智能手機的大發展,同時智能手機在核心的芯片和屏幕市場并不存在PC那樣的壟斷態勢,企業配件采購、營銷管理、渠道落地方面的選擇范疇更為廣泛;網絡營銷和銷售的大發展,這使得中小手機企業可以找到“成本承受力”之內的全國范圍性的營銷手段和銷售模式;手機市場的差異化消費和高頻度更新消費的基本局面并沒有改變,而市場自身卻缺乏差異化的產品供給,這給擅長創新的中小手機品牌留下了足夠多的市場空間,也使得少數行業巨頭難以全面壟斷市場;智能手機市場低價格產品已經被認可,但是消費者依然習慣于追求產品性能指標的提升,二者結合使得傳統山寨產品“同等價格配置更高、同等配置價格更低”的市場競爭法則依然有效;谷歌安卓系統的免費開放,降低了中小業者的進入門檻,并能夠提供更好的用戶操作體驗(這是功能機時代,中小企業所不能實現的)……
因此,中小手機廠商在智能時代的發展,并不是一片黑暗,而是機遇與挑戰并存,而且是機遇大于挑戰。只要中小手機企業能夠認清歷史形式、掌控行業規律、緊抓機遇市場和機遇產品,傳統手機產品時代中小手機廠商獲得大發展的局面就會再現,甚至更為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