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夏普松下液晶面板和等離子面板之爭,還有技術較量的味道。那么在平板路線圖上的巨大差異選擇,則更能表現日系巨頭的自負。
日系彩電素來以技術和品質著稱,在全球彩電市場是一面高傲的旗幟。就是這種優勢,使得日系巨頭有些瘋狂:平板產業的早期路線圖非常眾多,等離子、液晶只是其中二者。此外還包括佳能和東芝主導的SED、索尼研究的場致發光、三洋專注的OLED、三菱的激光DLP等等。
作為彩電市場的主導者,日系軍團技術實力雄厚,同時在多個技術門類上有所突破和研究無可厚非。問題的關鍵在于2004年開始,液晶和等離子技術已經日漸成熟,而這個時候眾多日系品牌還沒有放棄原有“錯誤”的路線圖,而期望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路。
04年、05年,韓國和臺灣企業已經紛紛明確了等離子液晶兩個可行方向,其中主要精力全部集中在了液晶產品上。日本夏普也已經在液晶技術上做出幾乎是孤注一擲的投資決定。而從這時起,到索尼、東芝完全放棄原有技術路線選擇,居然還有三年之久。這三年是一個關鍵的市場成長期,也是平板顯示利潤率最高的時期。就是這一時期索尼、東芝卻失去了與機遇和時間。
另一個日系技術為王思路的代表是三洋。這家已經在2010年正式消失的企業,是最早跨越了液晶和等離子壓住OLED研究的企業之一。2005年前,三洋在oled技術上的專利擁有數量位列三甲。但是OLED畢竟成熟的太慢。面對快速成熟的液晶三洋失去了機會,也失去了自己。
誠然,從顯示效果上看,液晶是無法超越佳能和東芝主導的SED、索尼研究的場致發光、三洋專注的OLED、以及松下的PDP等離子產品的。正式這種效果“落差”的因素,使得一向技術、品質為王的日系軍團錯誤的評估了市場方向,忽略了LCD液晶在產業化、快速成本降低的控制等方面的巨大市場優勢。
“被神話中的理想效果和技術體驗迷失了眼”——這是日系軍團犯下的錯誤之一。這個錯誤使自己失去機會,卻把市場的機遇拱手交給了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