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優勢”是國內彩電企業最大的財富
在06到07年的,以洋品牌為主導的價格戰中,國內彩電企業可以稱為“連失城池”。
早04、05、06年,三年內,國內彩電企業在國內平板市場的占有率一度持續高達70%以上。而到了08年初,這個數據跌落到了50%。在一線城市市場部分連鎖賣場門店的銷售中,甚至出現了國內品牌產品僅僅占據三四成的尷尬局面。
雖然,在這一過程中,洋品牌也未能完勝。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份調查表明,這段時間外資品牌的產品質量和售后投訴情況是國內品牌的幾十倍之多。這也印證了上文分析中提出的“巨幅加價必然造成消費者損失的觀點”。甚至,今年年初松下等個別企業還被曝光了用返修產品、劣質等離子電視多次“欺騙”同一消費者的惡劣情況。
由此可見,在這場價格戰中,中外品牌,企業和消費者都成了“受害者”。這樣的場景如果在奧運年繼續上演,無疑將是對奧運商機最大的誤讀和浪費。利用奧運商機,國內彩電企業應該從深層次入手,提升品牌的價值。
也許低價策略能短期顯著的增加產品的銷售數量,并獲得客觀的現金流量,但是這對企業綜合競爭力的提升并無好處。
長虹用自己的等離子屏看自己的奧運
在國內彩電企業的歷史上,也曾經擁有過輝煌的時期。在02、03年的前后,國內彩電企業依靠雄厚的“制造優勢”在全球CRT彩電產業曾經占據絕對領導地位。超過60%的銷售比例,使得當時的中國彩電王朝不僅僅是“大”,而且真的“很強”。
然而,好景不長,自04年,新世代的平板產品進入普及以來,國內彩電企業就已經進入了危機時期。原有在CRT產業時代建立的龐大生產體系,已經不能在成為平板為時代產業競爭,特別是國際競爭的核心力量。取而代之的平板面板和模組項目在整個競爭鏈條中成為了核心。
這使得世界的彩電中心經過短暫的在國內的逗留之后,再次回到了日系、韓系和臺灣企業手中。時間就如同又回到了上世紀80年代,國內CRT產業創業初期的局面。
但是,歷史不會簡單的重復。此時的中國彩電企業也并非向上世紀80年代時候那樣的弱小。包括品牌知名度、產品認可度,以及功能重要的企業的產業運作能力已經不可同日而語。經過了,平板時代初期的摸索階段,目前國內彩電企業已經開始做產業鏈上的深層次建設。包括長虹的等離子屏項目、上廣電、京東方的液晶屏項目,海信、TCL、創維的液晶電視模組項目等等,這些都證明了今天國內彩電軍團在平板時代依然有著“制造優勢”。
這種制造優勢,不僅僅表現在優秀的產品、出色的工業設計、經濟的成本控制能力,更表現在獨特的系統集成和創新應用能力上。
以刻錄電視、流媒體電視、創維酷開產品、長虹TV2.0為核心的一批獨特的應用技術,結合六基色、自然光、120Hz倍頻刷新等先進的核心技術的大規模應用,令絕大多數外資品牌黯然失色。尤其是在同等價位上,國內彩電企業的平板電視往往具有著無可比擬的綜合應用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