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液晶交互平板產品依然繼承了此前4年高歌猛進的市場份額。全年成長率達到4成左右,其中更是在和投影白板的競爭中占據超過6成的市場份額。但是,高成長下,2016年以來交互平板也顯示出一些新的規律。
首先,2016年上半年與下半年比較,液晶交互平板的均價下滑依然再繼續,但是降幅收窄。尤其是在下半年液晶面板漲價的背景下,四季度廠商不敢在繼續此前的價格攻勢。預計2017年全年,液晶交互平板價格會相對穩定——至少是過去5年中價格下降最少的一年。
液晶顯示產品的漲價,原因主要在于應用端的大尺寸化。例如,2016年60萬臺液晶交互平板都是大尺寸顯示產品。其中不乏大量的65、70和75英寸產品。包括家用電視和商顯市場的大尺寸化趨勢,消納了大量產能。在加上2015年三月份之后,業內缺乏新線投產,三星和LG大尺寸線轉產OLED,降低了市場供給,行業趨勢將至少維持到2017年底。
第二,2016年全年交互平板大尺寸化的趨勢在顯著下降。自2013年,交互平板年度銷量突破10萬臺開始,從50英寸到75英寸,交互平板大尺寸占比顯著增長。但是,這一趨勢在2016年已經嚴重漸弱。尤其是下半年以來,65和75英寸產品市場表現進入穩定期。
交互平板產品的主要應用領域是教育教學。在教學顯示中,最為合理的顯示尺寸集中在80英寸上下。從需求端看,交互平板上沒有達到大多數教室的最理想尺寸。導致交互平板大型化逐漸受阻的原因有兩個:一方面,采購方能承受的價格集中在14000-20000,目前液晶顯示+紅外觸摸難以在更大尺寸上提供此價位內的產品。尤其是在2016年液晶漲價的背景下,市場向大的趨勢受挫,在意料之中。
另一方面,從液晶顯示自身的產能分布看,目前并沒有適合大規模切割65英寸及其以上面板的尺寸線。包括京東方、華星和惠科的目標為65和75英寸產品供應的11代新線都處于在建狀態。而此前8.5代線切割65英寸產品的效率只有不到64%的基板利用率——這不僅限制了產能,也提高了成本。所以,液晶上游產業鏈的布局也限制了65英寸、75英寸產品的大量低價供應。
以上決定交互白板大尺寸化發展速度的規律,2017年不會改變:京東方合肥10.5代線要在2018年才能釋放出第一期每月6萬塊玻璃基板(相當于每月36萬臺75英寸液晶顯示器)的產能。由此,業內認為,2017年交互平板大尺寸化過程會進一步減速。不過,2018年之后則會進入下一個爆發期。
綜上所述,價格下滑減速、大尺寸化減速和市場規模繼續成長:這是交互平板2016年的基本格局,2017年這個格局也不會改變多少——主要變化將是市場增幅減半。畢竟交互平板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市場日趨飽和化了,長期高增速是難以維持的。
當然,在以上三個主要趨勢下,2017年交互平板也可能在商用和觸摸交互技術上迎來新發展。交互平板產品長期以來單一教育市場。教育行業幾乎占交互平板銷量的94%以上。但是,交互顯示行業從未放棄商務演示應用市場的拓展。2016年,商用市場增幅甚至超過教育市場一點點——這一趨勢似乎意味著2017年商用市場能進一步啟動。
同時,觸摸交互技術,作為交互平板的發展方向,已經有2015年京東方65英寸、夏普60英寸的產品問世。但是,礙于成本高昂,這類產品未能大規模推廣。不過,2016年底有消息稱,夏普會在2017年推出40英寸觸摸液晶顯示產品——后者價格會更低,40英寸的尺寸也更適應于門店等數字告示商用顯示市場。這一嘗試,或許或稱為觸摸交互屏市場化的一個轉折點。
對于以上兩個方向,業內認為只要有一個能夠爆發,2017年行業都會“比任何時候都精彩”。但是,即便兩個點都還“維持原狀”,至少交互平板還有一個穩定增長的預期。雖然增幅一定不再是2016年的6成,但是亦會在2成上下。——這個成績還是足以自我安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