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電子產品,特別是使用液晶顯示器的電子產品,成為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最基本技藝負載體:手機、MP4、導航儀、電腦、彩電、數字標牌、裸眼顯示器——這些也共同成就了一個龐大的“新興顯示”產業。傳統CRT顯示技術被淘汰,平板顯示全面主導市場格局。
這場產業變革的最大受益者是LCD技術。液晶顯示技術以其優秀的顯示性能、卓著的成本控制能力和大規模制造的適應性,從諸多候選技術門類中脫穎而出:等離子、背投影、SED、場致發光等等全部“靠邊站”。但是液晶顯示技術依靠技術優勢生存的時間并沒有持續太久。自04年起,液晶技術進入6代線建設階段,直到08年10代線進入核心建設期,液晶技術帝國走向了巔峰,并開始形成產業競爭力的轉折:以往的技術競爭路線,全面讓位產能和成本競爭。
液晶面板是全球典型的:大規模投資產業。以目前量產大尺寸電視最多的8代和8.5代線為例,一條生產線的投資以不同產能計算從160億到280億人民幣不等,大概能夠提供500萬到1400萬塊平板電視需求的液晶面板。而如果一個面板企業要形成競爭優勢,則至少要擁有三條高世代線:這也就是說,一個有競爭力的面板企業至少要有500億上下的投資,和近3000萬的產能(這也是京東方上第二條8.5代線,華星光電上6代LTPS的原因)。
而作為液晶技術的替代者,OLED的投資則有過之無不及:目前尚沒有新建8.5代OLED面板線的投資可供參考,但是三星和LG改自8.5代LCD面板線的OLED線,投資都在30億美元上下,由此可以推斷一條嶄新8.5代OLED生產線至少需要50-70億美元的投資。而京東方鄂爾多斯5.5代OLED面板線,全新投資就已經達到了220億人民幣——這還沒有計入當地的稅收、土地、人力等方面的優惠和低成本優勢。
在實際競爭中,任何一家面板企業都需要規模優勢,這就導致本來單體投資就巨大的面板業的從業者不得不投資豎條生產線。這種投資方式往往會造成產能擴張高于市場預期。尤其是在現有成熟的技術條件下,每條生產線的良品提升不過2個月,最快6個月內就能全面達產的投資效率進一步提升了“行業的產能爆發力”。如果再有金融危機、市場疲軟這樣的外部因素的印象,行業性虧損就不能避免。
僅以2011年為例,根據正式公布的2011年財年報告顯示,三大日系企業中索尼虧損57億美元、松下虧損96億美元、夏普虧損46.6億美元,均創下歷史新高。為此,索尼推出與三星、夏普的面板合資企業,松下壓縮面板產能,夏普出售十代線半數產權給鴻海。臺灣方面,僅僅去年第四季度,友達單季大虧近210億元臺幣,奇美單季虧損也達200億元臺幣。雖然這一虧損口徑在今年第一季度已經放緩,但是二者還是不能避免持續虧損記錄創新高。
相對情形較好的是大陸和韓國面板企業:大陸面板龍頭京東方靠著政府補貼以及出售一些投資性非主業資產,在2011年扭虧,成功避免“ST帶帽”。華星光電也依靠政府補助,只出現微弱虧損。韓國企業,三星微虧,LG虧損面雖然較大,但是也只是日臺企業的零頭:這主要得益于韓元的貶值。——因此,實際上,全球大尺寸面板企業在2011年無人避免虧損。出現行業性的虧損更是具有行業本身的規律的影響。
雖然在此輪的虧損中,原因很多:金融危機、市場疲軟、匯率波動、設備折舊提計、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但是這些因素都是相對外部性的,而從內部來看,產能過剩才是真正的虧損原因。
但是,行業性的虧損卻不能改變面板業投資的熱情:僅以大陸為例今年就有三星蘇州、京東方合肥、LGD廣州三條8.5代線在運作、開工,其中京東方合肥則會在年底投產。而僅僅是在去年,2011年,受到日元升值的影響,日本面板產業、及關聯的彩電業遭受重創:號稱全球最先進的夏普10代線巨額虧損,開工率僅能維持在50%。
2010年四季度到目前,全球面板也贏來了最大的虧損周期。行業性開工不足成為常態,部分企業整季度的維持在6成左右的開工率。即便是三星這樣擁有產能優勢和韓元貶值兩大優勢的企業,也只是維持8成左右的開工水平。這些行業數據卻并沒有阻止行業投資加速的步伐。尤其是在2012年已經形成了一個新的投資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