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變與不變。
就是講這一段時間以來,尤其是近一兩年來我思考的結果,也正是這樣的結果,才堅定了我這樣一個相信。數字出版首先是一場技術革命,就是一個方式、載體和媒介的變化。這種方式和媒體載體的變化剛好引發了可以稱得上是產業革命的東西,它造成了什么樣的變化?
數字出版本身造成了兩個大大變化:一是生產方式的變化,二是銷售方式的變化,這種變化可以稱為革命。所有的數字產品的銷售是無形的,不需要物質形態的產品,從這里搬到那里,從那里搬到這里。
所以,產品設計的形式沒有發生變化,生產方式和銷售方式發生變化,三大因素當中2/3發生了變化和革命的時候,這個產業能不引起恐慌嗎?尤其是引領這個生產方式和銷售方式變化的又是所謂的門外的野蠻人,不僅呼喊呼號,而且已經揮刀開始相向了,對于傳統出版業是造成了創傷。
所有這些變化,一個根本性質沒有發生變化,那就是業務模式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傳統的編印發的模式,作者把內容提供給出版社,或者出版社自己原創的內容進行編輯加工之后,交到印廠、書店和地面店,包括網上書店,這樣一種編印發的方式。而數字出版的產品形式發生了變化,僅僅是生產方式和銷售方式的變化,模式并沒有發生變化。所有IT里面的生產商們就像我們現在的印刷廠是一樣的角色,只不過是需要不同的格式,甚至是內容都在發生變化,甚至用它強大的技術動力功能都在發生變化而已,一樣要制造出一種產品形式,不管這種產品形式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取代不了內容。
當電視被發明出來的時候,所有的電影人驚恐的程度,包括我們作為一般公眾對于那個產業未來的預測和判斷都說電影完了,誰還會花錢去影院看呢?電視上全放電影。但是這么多年的發展大家看到了,電影還在火爆。
所以,傳統出版業這一塊業務,當數字出版成為主要的圖書承載形式和主要方式的時候,傳統出版不會死亡,它的存在也應當還是這種貴族式的生存方式。
數字化捷徑:選用優秀的技術
數字化已經成為傳統出版業無法回避的問題,在具體的數字出版技術方面,國際數字出版業領先于中國10多年,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鑒?
在1月9號的2011中國電子書產業峰會上,英國環球出版咨詢公司獨立顧問王霞介紹了歐美各國的數字出版經驗,為中國數字出版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建議。
當前,國內能夠提供數字出版技術服務的公司屈指可數,出版商數字化轉型的選擇面很小。但歐美的專業數字化解決方案有近百個,經過十多年的完善,已經非常成熟。王霞建議中國出版商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用合適的數字出版解決方案,大幅降低數字出版的前期投入成本。王霞介紹了歐美數字出版的一些經驗和教訓,引起在座出版商的強烈共鳴。
一是歐美數字出版注重長遠規劃和業務分析。所有的行業,包括金融、能源、制造、出版企業的信息化和數字化一定會有一個咨詢和業務分析的過程,可以實現自己個性化平臺和市場盈利的目的,節省大量成本,而國內出版商在數字出版中很少進行這項工作。
二是注重技術的長遠適用性。歐美出版商會選用最先進的產品、成熟的模塊和一些國際化的標準,務求達到在5到10年之內在技術平臺上不會落伍,就像自己家里買車一樣,能夠在10年之內符合家庭的需求,而不是兩三年就換。但目前國內出版社還沒有意識到的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三是要有更大的數字出版的概念,出版商的客戶不單純是個體的閱讀群體,還有可能是企業。這是中國行業在數字化和企業化轉型的過程當中,值得借鑒的發展之路。
四是數字化流程實現之后,要把內容以B2B或者是B2C的形式銷售給用戶,互聯網經濟的營銷模式和傳統的營銷模式就有很大的區別,一定要有適合他們的營銷理念,同時最大限度的對不同層次的消費者進行營銷。
五是數字出版的過程,不管是電子書的制作或者是數字傳媒的營銷,或者是互聯網經濟的營收都是一個信息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其實最大的用戶群體就是我們內部的員工、編輯和我們信息化的用戶。如何使他們更有效的利用你的平臺?在國際企業上,尤其是出版企業在國際化過程當中,他們對于整個產品系統不斷的優化,內部員工的培訓非常在意。因為只有用好了這個平臺,才能最大程度上提升工作效率,降低企業整體的成本,提高投入產出比。
除了這些戰略性的問題,王霞介紹了歐美數字化平臺的設計思路以及國際出版企業慣用的信息化結構平臺設計,為中國出版同行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鑒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