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智的廈華:最早完成產業鏈銜接
國內彩電企業在平板市場上面臨的困境的根源在于產業鏈控制能力不足。上半年面對洋品牌咄咄逼人的價格攻勢,表面上國內企業失利的原因是之前產品價格的快速下滑過早的消耗了利潤空間,面對價格戰無力還擊;但是背后深層的不止這些。
國際平板巨頭的共同特點是具有上下游通吃的優勢。無論是三星、LG、飛利浦、還是日系的索尼、夏普、松下等等,他們在平板電視制造企業的身份之外還具有上游面板供應商或者投資商的角色。對于平板產品包括處理芯片、屏幕、驅動IC、背光模組等在內的上游資源占據終端產品成本的60-90%。國內廠家最最終產品集成上的成本控制能力顯然無法與掌握有上游資源的洋品牌相提并論。
同時,以上游資源供應商的身份出現的洋品牌,還可以利用手中的資源杠桿調控國際市場上游資源的價格。上半年32/37英寸液晶屏幕價格上漲的一個原因就是洋品牌大量采購臺灣屏幕,造成價格上揚。但是在洋品牌和國內品牌爭奪臺灣屏幕資源的同時,洋品牌自身卻出售屏幕給國內企業。正是通過對產業鏈、上游資源的控制,洋品牌最終在上半年的價格戰中受益受益菲淺,平板產品市場占有率首度超過50%。如何突破平板的產業鏈瓶頸是國內彩電企業生存和發展必須解決的難題。在這一點上廈華再次走在國內兄弟企業的前面。
05年底,以受讓32.64%的股權的方式,世界五大液晶面板廠商之一的中華映管正式入主廈華。并承諾在未來廈華的發展中給予屏幕采購的優先供應和價格支持。依據廈華與華映簽訂的《關聯交易協議》將優先提供廈華生產所需的LCD面板,并根據生產需要至少保證其40%的需求,特別是在每年8月至次年1月旺季貨源緊張時,華映視訊必須確保公司所需。同時 華映承諾,其供應給廈華的面板價格,不高于同一時期(同一月份)市場平均價格,在廈門保稅區內設立保稅倉庫,存放足夠保障公司30天生產所需的LCD面板數量。此外,華映還將投資2億美元在廈門建立年產500萬片的TFT-LCD液晶顯示模組廠。該工廠與廈華建設中的千萬臺平板基地相隔只有一座矮墻。
業界分析指出,廈華和華映的聯姻是一種雙贏的格局。一方面廈華解決了上游資源的難題,為實現千萬臺產能,世界前五的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華映獲得具有百億價值的廈華品牌和20幾年彩電技術、市場的積累,具有更穩固的屏幕資源消耗途徑,降低經營風險并可望獲得終端市場的部分利潤。
在今年上半年以32/37英寸液晶電視屏幕為主的,小尺寸面板的漲價和缺貨風波中,相比其它企業吃緊的面板供應,廈華依然能夠穩定的獲得面板資源,順利生產,廈華和華映的協同效應已經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