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步塵表示,目前中外品牌的競爭狀況與10年前十分相似。1996年,在長虹發動價格戰前,中國彩電市場曾長期被外資品牌主導。當時,國內尚沒有完備的產業配套,也沒有完整的產業鏈。
現在,我國缺少上游液晶面板、模組等技術與生產能力,而這些上游器件又掌握在全球少數生產商手中,產業鏈同樣受制于人。目前,我國多數平板企業只能控制產品30%的成本,其它占成本70%的器件須靠進口。
在CRT時代,長虹等國產品牌連續發動價格戰,使彩電產品走下高價的“神壇”,不但獲得市場認可,還帶動了上游產業的國產化。
當時,不光是松下等外資巨頭在中國生產顯像管,不少國內企業也進入到CRT上游產業。由于擁有了整個產業鏈的控制權,中國彩電終于登上全球彩電大王的寶座。
但是,在彩電業由CRT向平板升級的過程中,本土品牌為何再度陷入被動局面,回到競爭的起點?劉步塵說,從表面上看,我國缺少對整個平板產業鏈條的控制力,上游產品難以實現國產化。但是,根本原因是本土企業缺少戰略投入,缺少對代表未來發展趨勢的新興產品的技術投入。
據悉,10年前,日資企業已經開始將精力向平板電視轉移,為占據未來的技術制高點而準備,當時,本土企業還在努力實現整個CRT產業鏈的國產化。2002年開始,外資企業開始從CRT上全面撤出,而本土企業還在從外資企業手中買被淘汰的CRT生產線,以擴充產能。如今,日韓企業已將研發重心放在OLED等新平板電視上,打算2009年實現量產。而國內企業卻還在忙著建設液晶與等離子的上游產業鏈,在新平板電視上的研究也才剛剛起步。
“現在回過頭來看,外資企業早就在為未來的市場布局。”劉步塵說,從CRT到平板電視時代,本土企業都比外資企業“慢了一步”。
業內人士指出,本土企業非常善于做市場,而缺少技術積累。市場猶如戰場,善于做市場相當于善于運用謀略,技術水平相當于武器。“如果相當于武器的技術水平差距不大,謀略可以起作用;如果差距過大,則任何謀略都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