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通過大型超市連鎖也會成為一些廠商的渠道選擇,這在國外是很成熟的模式,一些二線品牌的廠商在采取這樣的渠道銷售。
一級市場競爭的白熱化,同時也促使廠商考慮二級市場的開拓,這一點國產品牌無疑具有巨大優勢,但是對二級渠道的開發對國產廠商來說是有風險的,因為液晶電視目前的局面不像CRT時代那樣,國產廠商沒有掌握著液晶電視核心技術,貿然對二級市場進行渠道開拓是很冒險的事情。
因為不同地區之間的銷售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造成差異的主要因素包括: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及用戶的消費能力、價格和銷售渠道及銷售政策、產品認知度及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如西北地區,國產品牌液晶電視的平均價格卻遠高于其他經濟相對發達區域的平均價格。
盡管如此,在西北區平均價格較高的國產品牌其銷售額占有率依然低于其銷售量占有率,并沒有因為價格的居高而帶來利潤的增大。這無疑與市場的普及程度有關系,盡管一些區域的產品平均價格沒有降低,但因為產品的普及度不夠,廠家要把產品滲透到這些區域,就需要花費更大的人力、財力去進行普及,由此抵消了產品價格上升帶來的利潤空間。
家電連鎖賣場和一級市場依然是液晶電視的主戰場,不過網上銷售將會逐步形成,而二級市場的拓展還必須得同產品價格結合起來。
市場【特色是關鍵】
平板電視的核心技術主要集中在面板上,面板占據平板電視成本的70%左右,因此面板的市場狀況決定著平板電視的市場。然而作為平板電視核心部件的面板業已經呈現出寡頭壟斷的市場形態,市場份額、技術壁壘等因素決定了新進入企業,高風險、低回報的可能性。同時上游資源的狀況也決定平板電視產業呈現出縱向一體化發展趨勢,國產品牌在整個產業鏈中只能充當下游的整機生產者和銷售者,進軍上游產業有較大的困難。
目前,全球液晶屏生產企業主要有日本夏普、三星與索尼合資工廠、LG.飛利浦、臺灣友達與奇美以及中華映管等,供貨量方面,臺灣面板為2940萬片,韓國面板為2410萬片,日本面板則只有440萬片。從此數據上看,臺灣與日韓已經占據了液晶面板業近90%的市場份額,這也說明液晶面板業進入了臺灣與日韓主導的寡頭壟斷時代。
所以說,目前的平板電視產業已經形成了如同PC機產業類似的縱向一體化發展趨勢。例如,PC機產業鏈中,英特爾、AMD壟斷了全球的電腦微處理器產業;微軟、SUN壟斷了操作系統產業;而IBM壟斷了計算機服務領域;處于產業鏈下游的戴爾、聯想、惠普等電腦組裝廠,負責整機的生產與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