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深圳文博會期間,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電影局、廣東省廣播電視局聯合發布《關于推動廣東影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下簡稱“廣東影視政策15條”)。作為全國首個電影、電視劇、網絡劇聯合發布的政策,“廣東影視政策15條”整合行業資源,形成政策合力,以全鏈條扶持、跨區域協同、高標準激勵為核心,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影視產業邁向新高度。
全產業鏈覆蓋,扶持力度全國領先
“廣東影視政策15條”扶持政策貫穿影視創作、拍攝、制作、發行、放映、衍生開發產業全鏈條,以“真金白銀”激發市場活力。
創作方面,政策明確建立省級影視選題庫,重點扶持歷史、紅色革命、科技、現實等題材,選題孵化階段最高支持500萬元。制作方面,按拍攝、發行、公映等環節分步扶持,單項目累計最高可達2000萬元,對獲國家資助項目最高按1:1配套支持,并設立中小成本影片專項扶持計劃。市場方面,故事影片國內票房達1億元獎勵300萬元,最高獎勵3000萬元,紀錄(科教)影片國內票房達1000萬元獎勵100萬元,最高獎勵500萬元;電視劇在央視黃金時段播出、收視率達獎勵標準的,最高獎勵30萬元/集;微短劇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綜合頻道(一套)首播的獎勵50萬元,電影頻道(六套)、電視劇頻道(八套)首播的獎勵30萬元,在省級衛視首播的可獎勵15萬元,在國內網絡視聽平臺首播、年度熱度前50名的,最高獎勵50萬元。在衍生制作方面,鼓勵影視IP開發文旅消費場景,支持“影視+”跨界活動,延長產業鏈價值。
政策注重導向與口碑,強調科技賦能。對獲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的影片獎勵800萬元,獲華表獎、金雞獎、飛天獎、金鷹獎等影視劇獎勵200萬—400萬元。對票房達標的4K/8K技術影片、虛擬現實拍攝電影進行獎勵。
優質項目可疊加選題孵化、拍攝扶持、票房獎勵等。
打造產業集聚效應,深化粵港澳合作
“打造環珠江口影視產業帶”被列為15條之首,以廣州、深圳為引擎,打造“雙核驅動”格局,形成輻射大灣區的產業帶。用好橫琴、前海、南沙等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合作平臺對符合條件企業減按15%征收企業所得稅等優惠政策,吸引影視企業落戶。鼓勵各地聚焦產業鏈優勢環節,形成“雙核引領、多點支撐”的產業生態。
“廣東影視政策15條”進一步落實CEPA協議,推動建立粵港澳人文交流、產業互動、活動聯辦、年度發布、聯合走出去等機制。對在廣東立項的合拍項目予以同等扶持;鼓勵港澳人才來粵交流,建立人才、資金、技術互通機制。
院線升級與交流推廣并進,激活市場活力
政策瞄準放映端提質擴容,推動全省影院差異化、科技化轉型。對省財政補貼地區鄉鎮新建影院最高給予60萬元一次性資助,資助影院更新先進放映設備,鼓勵藝術電影、小眾類型片分線發行。
政策培育更為立體化的推廣交流。鼓勵國產影視作品走出去,資助廣東出品的優秀影視作品組團參加國際知名影視節展,赴境外舉辦展播展映活動。對境外發行的廣東電影、優秀微短劇最高資助500萬元。
資助在粵舉辦影視推廣和促消費活動,開展首映、首播、點映、路演、影迷見面會,鼓勵優秀影片進高校開展交流活動,培育觀影氛圍。
科技與人才雙輪驅動,構筑產業核心競爭力
政策明確“資助影視前沿科技應用”。對影視制片基地新建外景地、高新技術攝影棚和應用先進技術設備及設備更新改造的,最高給予2000萬元一次性扶持。對影視科技企業新技術新工藝試驗和推廣應用項目,最高給予1000萬元一次性扶持。對采用高新技術拍攝制作且票房達到3000萬元的電影,最高給予200萬元資助,對首次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各頻道各時段、省級以上衛視黃金時段以超高清標準播出的電視劇(網絡劇)均予以獎勵。
政策構建起“引才—育才—留才”全鏈條生態。既注重頭部影視人才引進,又為青年影人提供上升通道,通過實施廣東青年電影人才培養“繁星計劃”、頭部工作室落戶補貼、院校實踐基地共建,省市聯動、政企聯動、校企合作,構建“人才帶項目”的行業生態。
公益服務護航拍攝,數字化賦能產業對接
“廣東影視政策15條”明確設立省級公益性影視服務平臺,免費提供政策咨詢、拍攝協調、資源對接、中介建議等服務。構建“1+21”省市聯動協拍網絡,規范劇組配套服務;鼓勵各地探索影視劇組在本地拍攝的獎勵機制。
政策發布當天,廣東推出全省影視拍攝資源庫及線上對接小程序“廣東影視拍攝”,集納全省取景地、攝影棚、服化道等資源,公開各地政策信息、辦事指南、辦事機構、聯系人信息等,為劇組提供一站式服務。
“廣東影視政策15條”通過政策創新、產業協同、開放合作的“組合拳”,激活產業新動能,為行業注入信心,吸引全球資源向大灣區集聚,加速“影視強省”建設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