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顯控行業正面臨技術困境與AI機遇的碰撞。擁抱AI技術的視聽產業共識下,小鳥科技如何突破既有市場邊界,拓展新邊界呢?帶著這樣的問題,PJTIME.COM借助IFC2025展會的機會,專訪了小鳥科技銷售總監翟南極先生。翟先生以極其深入淺出的方式,向我們勾勒AI時代顯控產業的未來面貌,并就一系列行業熱點問題與我們進行了深入交流。
顯控行業變革邏輯:AI正成為新的技術引擎
“AI技術正在成為顯控行業的某種‘技術狂熱’!”翟南極先生開篇就從顯控行業發展的底層邏輯切入,向我們闡釋了AI技術的持續落地對顯控行業的“深刻”影響。
翟先生指出:"任何行業的發展都由需求或技術引擎驅動”。傳統意義上,顯控行業是在信息化、數字化持續深化的時代背景下,需求不斷增量、技術不斷迭代的“雙輪驅動結構”。但是,最近幾年,技術驅動開始失效。
即,2000年前后顯控行業進入高清720P時代,七八年后1080p時代開啟,又過了七八年4K超高清開始崛起——按這個節奏,目前應該進入8K技術迭代期。但是,一方面,8K顯控的實現的確面臨一些技術難題、成本壓力,以及內容等生態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拋開技術,從應用角度看,8K是不是一個能普及的標準,還是一個很小眾的應用,或者現在提的8K乃至16K只是一種技術“秀”式的想象,行業還沒有“底”。同時,如果只是很小眾的需求用到8K,用4K設備通過工程設計的優化組合,也能完全滿足8K、16K的應用。
因此,未來有沒有一個顯控的8K時代,存在不確定性。現在市場需求的主體就是2K/4K。即便在具體的實現技術上,有了很多進步,但是從客戶角度看“供給同質化”了。這也是這兩年行業慨嘆內卷,價格競爭壓力加大的原因。——因為,技術驅動輪停轉了,剩下的競爭更多圍繞有限的增量和存量展開。
在這樣的背景下,AI技術來了!一個不同于分辨率或者帶寬、集成規模的新技術“路線”,一個新的“顯控創新維度”出現了。“大家看到了嶄新的技術引擎,這種久違的激情迅速驅動了一個新的屬于AI時代的行業行動潮”。不過,翟先生進一步指出,AI應用在顯控行業,正處于探索與落地的轉折之中,其中既有確定性也有不確定性:
“確定的是,AI一定會帶來工程視聽應用的變革;不確定的是AI如何融入AV、如何改變視聽、改變顯控,能創造哪些新價值和新應用……”后者也是小鳥科技正在持續探索的問題。
AI落地方法論:從效率工具到場景革命的持續探索
新技術真空期,AI一聲炮響為行業送來了新“引擎”,這是一個重大行業機遇。但是,翟先生指出,抓住這一機遇,還需要深刻的理解AI和持續的將AI融入具體的產品、方案之中。
從對AI的理解角度看,翟先生認為AI的本質是一個效率工具,是一個提升“速度”的利器。例如,一個控制室,不用說幾萬路視頻進來,不可能找幾萬個人來監控;即便是幾十路信號進來,也不可能找幾十個人三班倒7*24小時監控——這是無法承受的人力成本。那么,這些內容和數據怎么處理呢?AI技術是最好的幫手。
“AI能做的事情,人都能做。但是AI能達到的效率,在很多崗位遠超過人。”翟先生指出,這就是所謂“效率工具”的本質。顯控行業擁抱AI,也是要圍繞如何“提升效率”來進行部署和研發。對此,翟先生分成了“對內和對外”兩個部分向我們進行了介紹。
一方面,AI是顯控企業對內提效的工具,可以幫助企業重構研發與服務的智能化過程。例如,小鳥科技通過十余年的項目庫數據訓練專屬AI模型,可以幫助研發和設計人員為客戶高效提供項目設計方案,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和精準性。再例如,通過AI運維助手,能夠實現98%故障預警準確率,極大降低人力巡檢成本,提升項目全生命周期維護效率和可靠性。
另一方面,AI技術也幫助小鳥科技對外賦能,重新定義用戶價值。在IFC2025上,小鳥科技已經推出融合了AI監控的屏幕解決方案;未來小鳥科技還將結合顯控技術與用戶場景持續深入探索AI的更多應用邏輯和價值落地點。
對AI在視聽產業的應用,翟先生進一步指出,以上兩個方面都是從“供給側”出發的分析,而從需求側看,AI技術也會極大的活躍“數字信息”產業的發展、極大推升數字視聽內容的創作與應用水平。這等于從需求側的效率和增量空間上,為AV專顯、顯控行業提供了發展基礎。未來基于AI的顯控產品、顯控服務和數智社會的顯控需求必然形成重重共振、滾動迭代的加速發展格局。
在這一過程中,最重要的是“關注甲方的真實價值”!翟先生提到,要避免為了AI而AI、避免AI成為空洞的口號或者炫技。必須從用戶實際出發、從用戶價值出發,結合新技術、傳統供給、新場景與業務升級,實現AI真實落地,以切實的應用價值提升,驅動行業健康升級。
技術迷思與市場真相:持續的價值戰博弈
“不要在風口,讓風把自己吹暈!”翟先生認為,一方面要看到AI的機會,主動融入;另一方面也要看到AI不是萬能的靈丹妙藥,要對技術和市場有所敬畏,始終將中心點放在可持續的價值戰上。
后者更多的則是在強調,AI作為效率加速器,其也對顯控企業的硬件、軟件設計能力提出了更多要求,需要在更多的技術層面協同突破、實現真正友好的應用體驗。這方面,小鳥科技始終踐行點滴改良與全新技術融入并舉,通過每一個細節的精致打磨,為用戶提供高可靠、易用好用的顯控產品的理念。
例如,小鳥科技分布式架構與淺壓縮技術——在保障4K畫質前提下,將帶寬需求降低60%,解決用戶既有技術條件下畫質和傳輸之間的痛點;再例如,小鳥科技通過FPGA堆疊算法使信號同步精度達0.1幀,遠超行業1幀標準、針對XR虛擬拍攝研發的多圖層渲染引擎,時延控制在8ms以內,滿足真正的高品質實時制作級應用需求。
“沒有代差的產品,并不意味著就要躺平同質化。我們的選擇是極致化,做到更好!”——這是小鳥科技的品質主義。
在介紹小鳥科技創新原則和行業競爭格局的同時,翟先生也對行業生態格局進行了剖析。他指出,從生態體系看,國內的大市場、大應用條件最好,但是供給側的傳統鏈路,如歐美供應鏈的“慣性”還在。“這其實是一個好現象,我們可以在國產、歐美等供應鏈中優中選優、自由選配,滿足更多差異化的需求。同時,也不用擔心被卡脖子——我國內供應鏈的差距主要在‘慣性’上,而不是能力上”。
"即使美國斷供芯片,我們也能100%國產化生產",翟先生自信的表示。目前小鳥科技專研的顯控專用芯片,集成度提升30%;分布式系統硬件國產化率已達100%;其采用"系統架構簡化"策略的二合一處理器更能減少40%節點數,對沖海外材料漲價壓力。——“自主化,多元化的技術生態雙重加厚,是產業安全保障、也是供給側持續創新的底蘊”。翟先生表示,高度關注創新,研發投入占比保持20%以上,持續尋找新賽道,孵化更多大量級產品線,滿足全社會日益增長的數字化、信息化智能顯控需求,是小鳥科技一直努力的方向。
后記:AI的熱度,是一個必須關注的焦點,但不是創新的全部。翟先生眼中,小鳥科技正在AI浪潮中展現出一條獨特路徑:拒絕概念炒作,專注用AI這個效率工具解決真問題;并將AI創新與國產替代、場景升級、極致體驗的打磨等結合,突破當前行業的"技術焦慮"、“成長困境”的同時,實現企業價值和生態能力的持續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