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級電視產品上,樂視自己也不避諱言及小米互聯網規律的價值。但是,即便小米,對于將手機上成功的互聯網規律應用于彩電領域依然心有余悸。
首先,手機和TV消費方式不同。手機的銷售目標是個人,電視是家庭。手機是個人決策與選擇,電視是家庭決策與選擇。手機消費的感性比例高,電視的理性比例高。手機講求功能多樣性。電視機,即便是現在的樂視超級電視“視頻”依然是核心主打應用。手機消費一般都是即時求新與經濟性相結合選購,電視講究超前消費。
其二,手機和彩電的消費價值不同。手機是快速低價消費品,電視是慢速高價消費品。手機的平均使用壽命是1-3年,電視機是5-10年。電視產品的均價是手機產品的3-10倍。最貴的蘋果手機只有五六千元,電視機萬余元產品比比皆是。手機即是經濟實用產品,個人通訊必須拼,但也可以是高端奢華產品;所有電視機的應用都不具有必須性,都具有奢侈消費的意味:娛樂化的電視機不是所有人必備的選擇。大屏和小屏的不同手機產品體驗差異性有限,大屏和小屏的不同電視產品體驗差異天壤之別。手機消費與個人收入緊密相關,電視消費與家庭收入相關,并一定程度與房地產市場景氣度關聯。
其三,手機和彩電的消費粘性不同。手機是高用戶粘性產品,注重粉絲文化。彩電依然是以家庭決策為核心,注重長期品牌文化與即時性營銷影響。二者產品更新規律差異巨大:電視用戶在選擇替代性產品的時候往往重新對所有品牌進行審查。手機用戶則受原品牌產品影響更大。
以上這些手機與彩電的產業區別,既是小米到目前也僅僅只有一款型號產品的原因。手機產業的成功經驗必須與彩電產業的具體情況結合才能發揮作用。單純照搬手機產業經驗只會碰壁。這其中最簡單的一點就是“盈利模式”。
第一,彩電產品的價格規律與手機完全不同。手機的成本中屏幕的比重和芯片類似,但是電視的成本關鍵取決于屏幕。這就決定了手機產品上的成本定價機制與彩電產品的成本定價機制引起的企業營收盈余變化會顯著不一樣。
其二,建立生態價值下的多重收益模式,手機更容易:為什么呢?因為手機每年國內市場4.5億臺的規模,而彩電僅有這個數字的十分之一強。如果說依靠依附于硬件的內容賺錢是一種商業模式,且這種商業模式實現盈利依賴的基礎一定的用戶規模。那么對于新品牌,彩電行業積累用戶規模的速度只有手機的十分之一。事實上,樂視在積累用戶規模上,必須依賴盒子和彩電兩條腿。
其三,建立互聯網模式下的產品營銷體系手機也更容易。手機產品電商占比很高,且物流便利。電視產品運輸比較麻煩、而且涉及到后期安裝問題。電視產品的主流銷售渠道必然長期依賴于線下。而進入線下渠道,和線下營銷體系的成本支出,幾乎是線上的5-10倍。這嚴重考驗樂視品牌的耐心、能力。同時,進入線下市場后的樂視超級電視成本結構也將改變,這意味著“成本定價策略”的起始點必須調整。樂視產品的價格優勢將打折。
以上這三個方面深刻影響樂視和小米等純電商彩電品牌的“盈利”預期。也成為了最大的“經營理論上的難題”,且此前所謂成功的小米手機互聯網經驗回答不了這些問題。以這些問題的長期影響為核心,也構成了傳統彩電品牌和樂視陣地戰的主戰場。
目前,樂視超級電視的關鍵任務是實現成功的產品模式和營銷模式,到成功的商業模式的轉變。樂視以生態為中心的商業模式必須依賴于產品銷量規模。而2013年以來彩電市場銷售規模呈現下降趨勢。預計這一趨勢還將持續2-3年。其中,2013年下半年和2014年上半年市場萎縮達到一成左右。2014年全年市場萎縮將接近7%。在總量萎縮背景下,樂視努力追求新商業模式所需的規;A,必然導致與傳統彩電企業更為激烈的份額爭奪對抗。
傳統彩電企業正在將其在市場上的綜合比較優勢、傳統資源積聚力量向互聯網平臺遷移。其中最強大的武器是全市場覆蓋的服務能力。這使得傳統彩電企業有機會以O2O為武器與樂視等的純電商策略進行競爭。雖然樂視也發展了自己的線下渠道體系。但是,線下渠道建設速度遠低于線上渠道。這期間的時間差,既是樂視的軟肋之一。
樂視軟肋之二是,內容優勢的樂視會遭到其他內容商的“抵制”。內容產業不會有壟斷。內容和硬件的垂直整合亦然必須限定在有限程度內才具有意義。傳統彩電企業與卓多內容商的合作,導致樂視內容生態優勢并不明確。甚至,樂視也不可能直接拒絕其他彩電企業在內容上的合作機會。這就導致,樂視所謂的優勢生態的優勢部分:內容,與樂視的硬件價值并不完全一致。這是樂視內部的價值平衡問題。也是其他彩電企業可以進攻的薄弱點。
其三,樂視的最大軟肋還在于其“先人一步”策略的天然缺陷:后手牌不足。小米和其他傳統彩電企業特別像足球比賽中,采用“防守反擊”戰略的一方面。樂視先手策略的支撐點是電商彩電的拓展。但是電商市場遲遲沒能形成優勢的渠道份額。這就使得樂視的先手牌沒能發揮出既有的“爭搶整個彩電市場份額”的能量。而在以后更為漫長的競爭時間內,樂視缺乏足夠多的彈藥和更為新鮮的策略,應對小米和傳統彩電企業的進攻。這有點像黔驢技窮的故事:雖然樂視的境況要好的更多。
總之,樂視目前的成績,哪怕是9月份創紀錄的銷售業績,都不足以撼動整個彩電產業的基本格局。在后續更為殘酷的行業陣地戰中,樂視的內容優勢能不能靠得住、樂視還能打出那些花樣牌、甚至會不會出現其他彩電企業反守為攻的局面都是未知數。從九月的輝煌到雙十一的第一之爭,樂視是不是真在面臨一個“斷崖”式的轉折點,值得繼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