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這是樂視超級電視最輝煌的一個月份,不僅有單日銷售10萬臺的天量記錄,更有電商渠道占比首度達到30%的驚人市場占比。但是,9月份樂視超級電視的逆襲,并未能延續更久。因為,9月份樂視的成績是建立在:缺乏必要性的競爭伙伴的背景之下的。
果不其然,2014年雙十一購物節,被譽為一年內電商平臺最大的購物狂歡,樂視的成績就已經略微遜色于九月。
一方面,雙11當天,樂視在整個淘寶平臺上銷售量為3.9萬多臺,這是天貓數據魔方的數據。另外京東平臺上的銷售為1萬多臺,樂視商城銷量也達到1.5萬臺。整個樂視TV品牌在雙11這天,總的銷售規模超過6.4萬臺。低于此前九月份單日10萬臺的銷售記錄不少。
另一方面,樂視的“封王”之爭也日趨激烈。小米、樂視和創維均稱自己的電視產品在“雙十一”期間摘得銷量“桂冠”,并紛紛曬出“確鑿證據”。 小米電視2是單一品牌、單一型號彩電產品銷量第一;樂視超級電視是單一品牌、多型號銷量之和的冠軍;創維則是多個品牌、多個型號彩電總數之和銷量最高。此外,按照銷售額計算,淘寶平臺,海信的成績也與樂視差距甚微。創維雙品牌的業績則超過了樂視。
實踐數據表明,樂視超級電視目前的“第一”并非穩坐江山。實際上,即便是彩電市場電商渠道占比最高的第三季度,電商也只不過占據了整個彩電銷售量18%的份額。即便坐穩電商第一寶座,樂視也難以談得上前程無憂,更何況電商第一的寶座也未必能坐太久。
電商彩電樂視的“第一”隱憂
雙十一平臺,創維說自己是第一。明眼人都會替樂視不服氣:因為創維是雙品牌、產品型號豐富性、品牌知名度、線下服務能力都超過樂視。在擁有實力上的絕對優勢的背景下,創維系銷售額超過樂視再正常不過。
但是,我們為何不用同樣的理論看待樂視和小米的第一之爭呢?
樂視超級電視比小米推出的早、產品型號比小米健全、產業鏈比小米完善、營銷平臺獨占樂視網資源:如果不考慮小米在手機領域已經取得的巨大客戶黏性,樂視超級電視軍團戰勝小米電視2單品幾乎是必然的。
但是,小米說:“單品銷量第一、銷量破萬臺最快、總成交額破億最快、單品成交額第一”——具體的數據是小米電視2“雙11”單日總銷量3.7萬臺,總成交額為1.43億元。在小米這個數據上,筆者愿意加一個想象:如果小米也擁有樂視那樣從40寸到70寸豐富的產品線,并且逐步補齊生態鏈的弱勢和晚于樂視產品上市的時間差,那么樂視的單品牌第一寶座則會岌岌可危了。
雖然樂視在此后爆出“低估需求、存貨不足”的“理由”。樂視TV副總裁張志偉說:“天貓用戶購買超級電視的熱情,遠超預期規模和現貨規劃”(如果這是實情,說明9月份樂視單日10萬臺的銷售記錄,樂視自己都認為難以重演,所以才備貨不足)。即便樂視的理由是實情,不過這些理由和小米電視2型號單一,客戶選擇單一,部分需求客戶不得不被迫選擇其他品牌的事實,又有多大的區別呢?——都說與貨源不足問題吧!
雙十一,樂視超級電視另一個“第一”對手是海信。銷售額上,天貓平臺樂視是158992656,海信是153371744。樂視領先約為560萬,領先比例不過3.5%。其他平臺的數據目前沒有。但是,海信曾經表示,2013年電商平臺銷售首次超過100萬臺。樂視則制定了2014年百萬臺的銷售計劃,后期有調整到150萬的規模。亦,從完成百萬臺電商目標看,海信依然領先于樂視。而在整個2014年,誰是冠軍還無法知道。
事實上,雙十一市場的第一之爭,反應的本質既是“樂視超級電視”的領先性是有限的、且是面臨巨大挑戰的。樂視超級電視,類似于9月的輝煌是否是曇花一線未嘗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