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視何以形成今日電商市場彩電產品的優勢地位呢?所有的一切無外乎一個秘訣“快人一步”。
互聯網產品經驗是小米的看家法寶。但是樂視卻率先應用了。2013年下半年樂視超級電視的上市,充分學習了小米手機此前的成功經驗:成本定價、透明產品、饑渴營銷(為此甚至不惜主動承擔股價下跌的壓力)。樂視復制小米經驗的速度,著實讓小米都十分驚訝!
樂視的第二“快”:價格下降之快超乎想象。2013年新品上市,與傳統品牌直接對手比較,價格消減三分之一。2014年中,內容和硬件打包服務下,硬件報價只有傳統競爭者的40%,甚至更低。物美價廉是最好的營銷噱頭,樂視已經將此計策應用到了極致。
樂視的第三“快”是生態優勢。樂視自己的老本行是做網絡視頻的,擁有網絡電視內容優勢。2014年又加大了原創影視和電視劇的制作投入,打通平臺、硬件和內容制造的全產業鏈。這樣的生態結構,不要說在國內,在全球也是獨此一家了。
樂視的第四個“快”是產品線架構之快:充分看中大尺寸化和4K化的趨勢,看準盒子市場從2013年的200萬臺到2014年1000萬臺的爆發趨勢。為市場提供了精準卻不失豐富性的產品線。比較而言,小米電視1只是實驗產品,小米電視2還只是一個尺寸一個型號。
樂視超級電視的一系列“快人一步”,為樂視在電商市場爆發的初期,贏得了“先手機會”。雖然樂視此舉亦是風險較大的策略,但是樂視得到的“電商市場占比”第一的實惠也是很大的。——傳統液晶電視企業,從推出第一臺液晶電視到實現年度百萬臺的銷量,大多用了4-5年的時間以上,而樂視的速度是18個月以內。而且,樂視依賴的僅僅是線上渠道。
但是,樂視超級電視“快人一步”的優勢卻不是“長期優勢”。首先,復制小米的經驗,畢竟你不是小米:復制得了成功經驗,卻不能直接挖掉小米的粉絲墻角——因此,小米以一款型號產品就在雙天貓十一和樂視幾乎打成平手。
其二,生態優勢亦非壟斷優勢。小米已經啟動了重量級武器:小米最早的天使投資人之一、新浪總編陳彤來掌舵內容產業鏈。10億美元的投資,對比的是樂視年內45億人民幣的再融資。這場燒錢戰,樂視未必占優。
另外,樂視的生態優勢是擁有自主內容和自主內容平臺。然而,內容產業是一個充分市場化的領域。自古難有壟斷巨頭:即便CCTV這樣的強者,也很難說在國內內容市場曾經有過、或者可能會有絕對市場話語權。內容行業注定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樂視亦不能將自己內容上的優勢價值看的太大。
第三,樂視有“先人一步”的先手優勢,傳統彩電企業亦有“后發優勢”。品牌知名度、傳統用戶粘性、服務和銷售網絡、或者TCL的上游面板優勢……這些都不是樂視可以“一口吃一個胖子”的領域。
隨著電商市場的進一步發展、隨著互聯網彩電規律被更多品牌利用、隨著消費市場經歷過了超級電視首發的躁動期,市場會鹿死誰手,還需陣地戰,而不是此前樂視“先人一步”的突襲作戰來決定。9月樂視取得了單月三成電商份額的輝煌,雙十一則遭遇了第一之爭,這即說明“陣地戰”的結果還未曾可知。
做生態、進入內容產業、完善線上線下生態鏈、打低價牌、實踐互聯網經驗……這些工作,樂視在做、小米也在做、創維、海信、長虹亦不甘落后。未來彩電電商市場、互聯網電視市場、乃至整個客廳娛樂,包括電視和盒子在內的產品的競爭,正在面臨從“樂視先手棋局”向“硬實力陣地戰”格局的轉變。在后面這種競爭和對抗規律下,樂視還需謹慎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