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們:你買到盒子了嗎?小米、樂視或者天貓盒子,已經成為一種主流的彩電應用形態,并在改變著整個娛樂電子行業對“未來”的解讀!
彩電用戶不是轉移到了手機、PC上,而是轉移到了互聯網上
2014年彩電產業銷量不佳:上半年同比市場萎縮9%。研究機構預期下半年將恢復到1%的正增長。但是,實際數據卻是十一黃金周前后半個月彩電銷量依然萎縮8.1%。至此,全年市場實際負增長已成定局。如果在加上彩電產品超過1成的均價下滑,以及下半年30-40英寸級別面板的漲價,彩電終端企業確實是“被放在爐子烤”的屁股都焦了。
預計,全年市場,將有超過400萬臺,甚至500萬臺的彩電市場“神秘失蹤”。那么這些市場去哪里了?為何會有如此變化呢!
最流行的說法是2013年6月家電節能補貼政策推出前,市場高增導致的“對潛在消費需求的透支”作用。——各研究機構作出的2014下半年市場恢復1%以上的增長的結論,即是更具之一原理得出的。這種研究理論,還有此前日本數字電視節能補貼政策退出后市場波動的“前車之鑒”作為參考。但是,下半年以來,彩電市場的繼續低迷,則已經否定了這一理論模型。
對比這種“政策透支”說,筆者認為“邊緣競爭”說更為可靠。即2014年原本處于市場邊緣的盒子產品,實現了銷量的大幅增長。全年預計渴望沖擊千萬臺大關。而盒子產品的主要引用模式則是“為老電視配備最時髦新功能,進而消費者不需要花費大量金錢更換新電視”。筆者認為,盒子產品的購買者,至少有三分之一到一半是原本希望換新型“智能”電視的客戶。
但是,也有研究認為,盒子說站不住腳。這些研究的共同點是:認為,手機和電腦對TV娛樂的蠶食作用,人們更多的依賴手機和電腦看視頻,才是電視市場萎縮的關鍵。不過,筆者認為,這種觀點忽視了兩個細節:第一,不是手機和電腦搶了電視的飯碗,真實的改變時互聯網應用代替了廣電內容——盒子和智能電視則屬于互聯網應用產品;第二,電視大屏幕的效果是手機和PC無法代替的,電視作為客廳家電的重頭戲的“門面”地位也是手機和pc無可代替的。
綜上所述,2014年盒子市場,從消費者端看,至少發生了五件事情:第一,一些希望獲得智能電視功能的消費者,放棄了購買新電視,轉而采購廉價的盒子;第二,另一部分購買新的電視的消費者,不滿意智能電視產品性能和價位表現,選擇了購買普通電視外加盒子產品;第三,一些購買了新智能電視的消費者,不滿意智能電視的硬件性能,選擇進一步購買了盒子產品;第四,那些不準備安裝有線電視的消費者,或者認為網絡內容更精彩的消費者,選擇了放棄有線電視業務,轉投盒子懷抱;第五,那些購買家庭第二臺電視的消費者,不轉被在寬帶費和第一臺數字有線電視的繳費之外,在繳納一臺新的數字電視信號使用費,進而選擇購買智能電視或者智能盒子。
以上五件事情構成了盒子產品銷量2014年翻兩番的增長,也構成了彩電市場接近一成的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