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品線、硬件到軟件,智能電視產業都有被忽略的“漏洞”,但是智能電視產業最大的漏洞卻不在這些方面,而是對消費者“消費習慣的遷移”的研究上。
現在,智能電視業界討論最多的問題是“盈利模式”。作為企業,想要賺錢無可厚非。賺錢本是企業的根本任務(至于更好的服務消費者之類的,要么是口號,要么是手段)。不過,消費者在智能電視的應用上碰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成本問題:
用智能電視就需要上網,上網就要交網費:一年千元左右,這可比有線電視200元左右的價格貴多了。而且交了網費的消費者,一般還都得保留有線電視,繼續交電視費。顯然,這一部分額外的開支,可能導致部分消費者對智能電視應用存在抵觸。
也有些消費者,家中本就有互聯網接入。即便不使用智能電視,也要付出網費的開支。對于這樣的家庭在智能電視應用上主要面臨兩個問題要考慮:第一,應用智能電視的同時,不能影響PC上網——也就是說網絡帶寬要夠用,至少要有8M以上(考慮PC和TV同時使用網絡視頻服務)。目前,我國大部分城市能夠提供這樣的基礎帶寬服務,但是很多農村還不滿足這樣的條件。同時,如果是高清視頻的“PC和TV雙應用”,帶寬還需要更高。
第二,智能電視應用的本質是傳統PC應用和手機應用在電視上的遷移:電視屏幕更大,更能展示高清畫面的效果,也利于整個家庭的“分享和共享”,這將導致注重效果和分享的PC和手機應用向智能電視遷移。此外,智能電視也可承擔第二臺電腦的功能,解決家庭成員“搶電腦”的問題。因此,對于已經具有高速寬帶的家庭,智能電視理論上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
但是,對于應用智能電視的消費者,他們除了考慮以上的“物質”方面的條件外,還需要考慮自己的應用習慣。傳統電視節目是“被安排好”的節目。消費者不用擔心每天要看什么,不需要過多的尋找、或者過多的思考“今晚看什么”。這對于忙碌一天的人們而言是“休息”的時間(當然,對于整天閑的無聊的人,他不在乎這種傳統電視節目的休息性的存在)。
智能電視產品主導的應用概念則是定制化的:消費者自己決定自己看什么。消費者在應用過程中,總是要決定,要這個、不要那個,消費者需要做出選擇和取舍。這無疑打破了傳統晚間電視節目欣賞的“休息性”。對此,消費者有一個轉變的過程要適應,甚至還有消費者在一天勞累工作之后,還“愿不愿意”思考“看”什么的問題存在。
實際上,消費者在智能電視內容上需求的不僅是多樣性、靈活自主,還需要“簡單性”——你不能將無限多的內容推給消費者,讓他們完全承擔起“內容分類員”似的工作。因此,面向智能電視的消費習慣與傳統PC互聯網應用的不同,將使得智能電視內容商在真正賺錢之前不得不認真思考,他們的服務的“簡單性”。
內容服務和選擇體系的簡單性是傳統電視的特點,靈活多樣、無限豐富是網絡內容商的特點。這兩個在智能電視上不能再獨立和對立,必須統一。甚至, “節目編排”能力將是智能電視內容商的重要競爭力,也是決定多少消費者會愛上智能電視的“關鍵”應用體驗之一。而建立出色的“節目編排”能力,則必須研究消費者的“消費習慣”!
現在的智能電視內容商的競爭還體現在內容自身上,以內容多為主要賣點,并附帶獨家內容作為“新意點”,尚沒有形成以“內容編排”、有效的與消費者不同的需求結合、與不同消費者的差異化需求結合為目的的,內容設置和專欄建設為核心的“另一維度的競爭力”。
總結:
雖然智能電視已經走過三年,甚至激活率超過了七成,但是智能電視產業依然不夠成熟。高速的市場普及,只是硬件的銷售,而不是產業應用的普及。消費者和廠商都面臨著諸多前所未有,甚至依然沒有被重視、短期內無解的“智能電視應用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即是機遇也是挑戰。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將決定誰才是智能電視產業笑到最后的勝利者。在智能電視這條競爭路上,無論是廠商還是內容商,都還有很多工作要做,F在談“收獲”還為時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