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國內彩電企業,2013年如何防止日系彩電企業在全球,以及國內市場的反撲,并擴大此前取得的戰果是最核心的任務。
面對日系彩電,國內彩電業必須認清日系企業的本來面目,不可以被此前兩年的“偶發成就”所誤導。
首先,日系彩電企業技術優勢并沒有消失。2013年美國CES展會上,索尼和松下都展示了OLED電視產品,夏普則展示了新的金屬氧化物TFT技術的8K液晶產品。這些都說明,日系彩電巨頭在“核心技術”方面依然領先于國內彩電產業。
第二,日系彩電巨頭全球化的市場結構沒有消失。在過去兩年的日系彩電危急中,日本企業最大的損失就表現在國家市場的份額縮減上。例如夏普從最高峰占據全球平板彩電2成份額,已經下降到2012年不足5個百分點的市場份額。索尼也從北美市場的常年奪冠,下降到“二線”陣營行列。松下的表現雖然好一些,但是依然面臨全球市場萎縮的局面。但是,即便如此,松下、索尼、東芝、夏普為代表的日系彩電企業依然保持了“全球存在”。特別是在北美、歐洲、中國和日本,全球四大主要彩電市場,日系軍團的整體市場布局并沒有被擊垮。比如在國內市場,一二線城市,日系彩電的銷售量依然可觀,市場占有率在三成左右,銷售利潤水平更是超過國內彩電企業很多。這些都是值得國內彩電企業重視的因素。
第三,日系彩電巨頭核心品牌影響力依然存在。日系彩電企業在全球市場的號召力,主要由其技術形象和產品品質構成。而這兩點都沒有隨著過去兩年日系彩電企業業務艱難期的到來,而出現根本性的改變。雖然在新技術上日本企業落后于韓國業者的進度,但是依然領先于國內品牌。此外,日本彩電軍團在國際市場耕耘多年,打下的用戶口碑,也不是剛剛開始進入國際市場的國內品牌能夠輕易比擬的。
對比于日系企業余威不滅的競爭力,國內彩電品牌在全球市場的布局則顯得稚嫩。
第一, 雖然2012年國內彩電企業實現了全球市場收入的持續增長。尤其是TCL和海信成績喜人。但是就整體銷量而言,海外自主品牌銷量依然達不到國內彩電企業銷量的半數(這被認為是正真實現國際化的門檻指標)。例如,創維雖然在國內市場份額數一數二,但是海外市場比例卻徘徊在一成的水平,而且多數市場并不是歐美日等真正競爭激烈、利潤率高的市場。國內彩電企業的品牌全球化才是一個剛剛起步的狀態。
第二, 國內彩電企業必須面對上游市場波動性的影響。在總體銷量落后日系軍團的背景下,上游產業話語自然不及日系軍團。就全球面板供應商而言,日系索尼已經和友達結成結盟關系,二者在進行OLED方面的深入技術合作;憑借鴻海的牽線奇美和夏普的戰略緊密度進一步加強;國內京東方則與代工企業冠捷等關系密切;韓國三星和LG本身就是終端市場的巨頭。這些因素導致國內彩電企業雖然擁有本土面板可供采購,但是在整體上游市場的弱勢地位并沒有改變。這使得在面板業結束虧損期,開始進入漲價階段的背景下,2013年國內彩電軍團的上游壓力陡然增加。
第三, 代工產業的發展也在蠶食著國內彩電軍團的成本優勢。據消息稱,創維、長虹、康佳、海爾等企業也在利用鴻海等的代工優勢,完成部分產品銷售任務。日本企業在代工產品比例擴大之后,可以有效的補平日本企業與國內企業在制造環節的成本差異,形成與國內彩電企業嶄新的競爭格局。
綜上所述,日本彩電企業和本土彩電企業的較量只不過是剛剛完成一個回合。雖然這一回合國內彩電品牌大獲全勝,但是這并不能成為判定日系軍團已經完敗的根據。在接下來的較量中正視對手、尤其是在暫時獲勝的背景下依然能夠正視對手的潛在實力,才是國內彩電軍團繼續取得新勝利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