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平板電視最主要上游資源的液晶面板(液晶面板占據液晶顯示器成本的8成以上,占據液晶電視成本的7成以上),以及未來的OLED面板的本質是半導體顯示產品,隸屬于IT產業范疇。
從產業起源上,液晶技術一個率先應用于IT產業、信息化應用中的技術。典型的案例是早起的數字計算器用的單色液晶屏、手機應用的液晶屏幕。甚至,液晶顯示的大型化也是應IT產業的發展需求而生。80年代初,東芝率先把液晶顯示應用于PC產品,誕生了筆記本電腦。此后液晶顯示器有大量的在態勢電腦上應用。在彩電產業大量應用液晶顯示技術之前,液晶顯示在PC行業就已普及。
從技術來源上,液晶產業具有多元性。包括特種新材料、光學產品和加工技術,但是更包括IT產業、半導體產業最關鍵的應用技術和準備:光刻機。目前高品質光刻機技術只壟斷在少數國際巨頭手中,而且價格昂過。此外很多液晶制備過程中應用的高檔蝕刻、蒸度技術設備也與半導體行業采用的設備技術同源,供應廠商重合。
在產業投資規律上,液晶面板和芯片產業也有類似處。二者都遵循大投入大產能的規律。例如,建立一個具有規模競爭優勢的液晶面板企業,年產能至少在1000萬片32英寸液晶單元,投資額在200億人民幣以上。而要形成區域的上游配套能力,則需要三倍于此的投入。這與目前半導體芯片行業,最新制程工廠,實現規模效益的投入不低于300億元人民幣非常類似。投資大、產能也大的特點,決定了大尺寸液晶面板行業是少數巨頭的天下。
在市場銷售規律上,液晶面板和半導體產業都必須遵循開放式的原則。全球CPU巨頭intel也為別的企業代工芯片;三星半導體是蘋果手機芯片的重要提供商……液晶面板行業的特點也是如此,TCL主導的華星光電液晶面板向全球企業敞開銷售,三星不僅是全球最大的品牌彩電企業,更是最大的面板供應商之一,而不愿意向別人出售面板資源的夏普則深陷虧損,甚至必須考慮出售液晶面板廠的股權……
談論液晶面板行業和產品的IT性質、半導體屬性,更與這種產品的技術性能“標準化”程度之高有關。通常,不同供應商的同類液晶面板產品,關鍵技術指標差異并不明顯:不存在采用不同企業的配件造成的終端產品性能的巨大差異性。同時,面板也像CPU那樣在根本上決定終端產品的性能:采用不同面板或者CPU的終端產品的關鍵性能、主要應用體驗,由這些不同的面板決定,而不是周邊的配套組件的差異。
液晶面板的標準化屬性也是液晶電視產品同質化競爭的更遠。作為顯示產品的彩電的基本顯示性能在選擇某一類面板的時候就已經基本確定。其它輔助配件無法根本性的改變產品顯示效果。同時其顯示效果也不會因為采用面板品牌不同而產生巨大差異。一定意義上,面板的關鍵指標就是彩電的關鍵指標。這些指標在不同面板供應商之間具有直接的可比性和同類產品的一致性。
以IT和半導體行業特征出現的液晶面板產品,是液晶電視最核心的配件。它與液晶電視同樣要采用的畫質處理IC、通用計算IC、甚至功率半導體IC等半導體組件,成為新型數字平板電視成本的主要來源,同時也是其全部性能的最關鍵決定因素。幾乎彩電產品的9成成本和95%的性能與這些IT化組件息息相關,或者直接由其決定。
這些半導體特征的組件在傳統彩電產品上的出現,實際上,已經使平板彩電成為了IT產品。這也符合目前三網融合、數字化、信息化的產業發展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