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技術的革命
雖然目前的AMOLED(新一代顯示技術)屏幕超薄、彎曲特性還僅限于小型顯示屏,真正使用到像AMOLED電視這樣大型顯示屏上還需時日,但作為一種革命性技術,OLED將會在未來徹底改變電視的形態。三星對柔性AMOLED電視的未來十分看好,它已計劃在2013年或2014年對其進行量產,在三星移動顯示公司SMD高級經理Kim Seong Cheol看來,以目前三星現有的技術,AMOLED顯示屏厚度可以薄至0.1mm。也就是說,在兩三年后,電視可能是你隨便從口袋里拿出來的一張紙,也可能是墻上的一面透明玻璃。顯示技術不斷發展下去,電視也許是你身上穿上的某件衣服。
在顯示技術面前,連蘋果這樣的死硬派公司也要低頭,據說2010年蘋果曾買下了三星Super AMOLED面板2011年的所有庫存。目前AMOLED面板市場基本上被三星壟斷,其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達到了98%,即使蘋果不介入AMOLED的采購事宜,三星AMOLED的庫存量已經處在極度短缺的狀態。喬布斯的意圖很顯然:希望通過這個方式在未來占據主動。盡管三星是全球最大的液晶顯示器制造商,但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去年液晶電視產業攀抵最高峰,未來市場規模每年將萎縮3%~4%,因此AMOLED視為未來大型電視顯示器的主力。DisplaySearch公司預測,到2015年,OLED顯示屏的營業收入將從2008年的5.91億美元增長到6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40%,屆時,OLED電視將成為最大的應用。喬布斯此舉顯然是為未來進行儲備。顯示屏的更新換代必將迎來新一輪的消費高潮,無論市場如何變遷、王者如何更替,站在技術最頂端的人才是真正的贏家。
OLED還只是平面的顯示,相對全息技術而言,任何平面影像都像是過渡的產物,未來的全息技術可以把“凍結”了的景物重新“復活”在人們眼前。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CNN借助全息技術,前方記者與現場主持人實現了“面對面”對話。2010年年初,日本游戲公司世嘉為虛擬偶像“初音未來”舉辦了一場使用全息投影技術的演唱會,在初音出現在舞臺上的那一刻,她成為一個真正的性感女神,因為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初音都是那么鮮活與完美。全息投影技術突破了傳統的聲、光、電的局限,不同于平面屏幕通過透視、陰影等效果顯示立體感,真正的全息影像可以從任何角度觀看影像的不同側面,即使是在環境光線很亮的地方,也能顯示非常明亮、清晰的影像。這就意味著,我們未來可以讓世界杯足球賽在飯桌上上演,讓身形巨大的怪物出現在我們面前,也可以讓肚皮舞老師現場教我們跳舞,甚至可以讓醫生現場幫我們診斷。
無論是薄如蟬翼、隨意卷曲的屏幕,還是鮮活立體的全息影像,它們給人們帶來了驚艷、夢幻的視覺效果,而這才是未來改變現實社會的娛樂影像技術。顯示技術的變革讓電視無處不在,而各種應用則讓電視精彩無限。未來,也許根本不存在什么電視制造商,只有屏幕提供商,智能電視僅僅只是電視邊界消失的開始。
機頂盒之殤
去年Google TV高調上市,人們對這個連接互聯網和高清電視屏幕的機頂盒期望頗高,但讓人意外的是,Google TV不僅沒被熱捧,反而遭到了市場冷遇。由于Google TV體驗過于復雜,并存在大量漏洞,用戶正在疏遠搜索巨頭的Google TV。雖然Google TV只是一個軟件平臺,配備了Android操作系統和谷歌的Chrome瀏覽器,但必須購買羅技Revue機頂盒或索尼電視才能使用。羅技Revue機頂盒售價為299美元,而蘋果Apple TV電視機頂盒售價為100美元,Boxee Box播放機在亞馬遜上的售價為190美元,Roku流媒體設備在百思買上的售價為59美元。高昂的價格讓消費者對Revue望而生畏,今年第一季度,羅技公司預計Revue機頂盒的銷售額可以達到1800萬美元,可最后僅為500萬美元,大幅度減少了72%。除了硬件的價格偏貴之外,Google TV的內容策略也存在嚴重的問題,迄今為止,包括CBS在內的多家傳媒巨頭已聯手抵制谷歌的內容服務。
不只是谷歌,包括微軟、蘋果和亞馬遜在內的IT巨頭,也試圖通過機頂盒產品打入電視市場。多年前,微軟的“維納斯”計劃被證明是一個錯誤的決定,Apple TV從2006年推向市場幾年才賣出了100萬臺,直到今年情況才有所好轉。機頂盒不受消費者待見,可為什么這些IT巨頭卻熱衷其中?也許,他們真的將電視當成了電腦,將電視觀眾當成了電腦用戶。事實上,人們沒有耐心像操作電腦一樣完成各種復雜的設置,也不習慣從互聯網下載各種視頻、音頻文件然后再傳輸到機頂盒中。這些在電腦中最為簡單的操作,卻極大程度地影響了電視用戶的體驗。正如創維董事局主席張學斌所說,電腦用戶能忍受30秒的開機時間,電視觀眾卻不行。互聯網時代的開放、共享雖然重要,但對電視觀眾而言,簡單、快速是影響其體驗的至關重要的因素。
“人們對電視有強烈的依賴,任何想把英特網加進來的努力都要盡可能地簡單化,不要干擾用戶喜歡的那種體驗和行為模式。”人類學家、英特爾數字家庭用戶體驗組負責人Genevieve Bell認為。實際上,英特爾曾在數字家庭上栽過跟斗。為了將PC導入到客廳的電視中,英特爾曾推出過電視應用平臺Viiv,但最終以失敗告終。“人們不愿意改變既有的觀看習慣,消費者在選擇智能電視產品的時候,最關心的問題往往是這臺電視能提供什么樣的功能,這些功能是不是實用以及在使用這些功能的時候是不是方便。至于這些功能如何實現,用的是Android或Windows系統,是英特爾還是AMD處理器,是雙核還是四核,并非智能電視消費者最關心的內容。”IDC亞太區研究副總裁霍錦潔認為,與傳統IT市場不同,智能電視市場不是技術驅動型,而是功能驅動型,參與廠商尤其是IT廠商必須建立與傳統IT產品市場不一樣的商業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