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電市場的競爭一向都是慘烈的,行業利潤的整體下滑和國內市場的飽和逼迫著眾多家電制造企業從關聯性向非關聯性產業投資過渡。然而,從家電業歷次的多元化沖動來看,中國家電企業往往更像是一個浮躁的投機商人,看什么好賣就去賣什么:房地產等最具暴利特征的行業無一不被涉足。雖然這可能是個全新的機遇,然而對飽受市場殘酷競爭困擾的家電企業來說,很難說多元化戰略會不會演變成一個企業被套牢的危險之旅。
格力空調想造冰箱
“我們只做空調。”這句簡單的話曾是格力專業化的寫照。就在一年前,格力總裁董明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還曾指出,未來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格力空調都會繼續走專業化的道路,不會考慮戰略轉移,“即使以后科學發展到不用空調了,格力也要要求空氣的溫度是我們所需求的,這是這個產業永無止境的追求。只要有這樣的心境,就能做出最好的產品。”
就在今年早些時候,董明珠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依然信誓旦旦:“我們的戰略很清楚,就是只將空調產業做成全球第一,我們不搞多元化。”
但日前格力董事長朱江洪卻表示:“盡管格力空調一直在高速增長,我們也在考慮未來增長點跨出空調的計劃,而且從去年開始進行了調研。如果調研結果允許我們進入,我們會毫不客氣地進入冰箱領域,但暫時不會考慮洗衣機產業。”這句話將格力的多元化沖動暴露無遺。其實,自去年以來,業界就一直盛傳格力將收購小鴨和合肥一家冰箱工廠——晶弘電器進入冰洗行業。
其實,在家電制造業利潤日益稀薄的情況下,企業多元化的沖動由來已久。此前,靠微波爐起家的格蘭仕全面進軍包括冰箱、洗衣機在內的國內白電市場,創維也以OEM形式生產了創維牌冰箱,TCL進軍冰箱業……這無不昭示著家電制造企業多元化步伐的加快。
家電企業集體“不務正業”
如果說格力、創維、格蘭仕、TCL等企業躋身冰箱、洗衣機等行業還算是“門內擴張”的話,那么近期多個家電巨頭進軍房地產領域尋找副業收入,就顯得有點兒“不務正業”了。
7月6日,康佳對外發布公告稱,以3.42億元購得昆山市周莊鎮全旺路南側總面積為36.7萬平方米的土地,進行房地產及商業等配套產業開發,項目期預計為7年,預計在2013年開始實現部分銷售收入并產生利潤。
7月30日,萬通實業與TCL集團共同簽署了《進一步推進工業地產領域合作之框架協議》。根據協議,TCL集團將陸續向雙方合資的萬通新創工業資源投資公司注入旗下優質工業物業。雖然TCL董事長李東生表示此舉主要為盤活土地,降低固定資產持有比例,通過對非盈利資產、固定資產的優化組合完成從制造型企業到創造型企業的轉型,但也凸顯了TCL進軍工業地產的決心。據了解,TCL集團旗下的土地儲備將逐步注入萬通新創公司,而經過近30年的發展,TCL集團將在廣州、內蒙古、成都、武漢、無錫等地設立眾多生產加工基地,全國土地儲備超過百萬平方米。
另據記者了解,不僅康佳和TCL覬覦房地產業,其實在房地產暴利面前,家電企業早已行動,長虹、海爾、海信都已涉足地產領域。長虹位于四川綿陽市區的500多畝土地上,已經開始動工興建房地產項目;海爾重金聘請了地產界名人,地產成為海爾集團沖擊600億美元產值目標中的重要一環。
最近結束的家電行業今年第三季度財報還顯示,TCL、康佳、海信、海爾、春蘭、長虹等家電企業均已涉足股市……
一時間,國內家電企業紛紛進入了與主業關聯度不大的產業。
走進非關聯性產業 是出路也是陷阱
家電企業的多元化沖動由來已久,在上世紀90年代初,企業的多元化投資集中在擴大產品經營范圍。而隨著家電主業的利潤越來越少,這種多元化投資越來越活躍,也越來越與主業無關:從最早的“試驗田”PC開始,直到后來的手機、地產、金融和最近的股市熱潮,每一個行業都是當時最具有暴利的行業,也被認為是最短命的行業。
企業發展多元化的關鍵,取決于企業的成長環境。如果一個企業在某一領域發展得非常成熟,或者當時所在的某一個產業已經飽和,其產業擴張的力度就幾乎沒有多少彈性,這時,企業就要轉向多個非關聯性產業發展。當前,主業的殘酷競爭和利潤壓力讓家電企業的多元化沖動變得更加活躍。家電企業的路徑多數一樣,只要可以贏利,它們就會嘗試。不過,波導、奧克斯等汽車夢的破滅,也給“不務正業”的家電企業們敲響了警鐘。
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認為,走進非關聯性產業,對于多元化能力尚且不足的中國企業來說,還是要慎之又慎,要有風險考慮、競爭意識,最重要的是要平衡好主業與副業的關系。商場如戰場,賺錢是硬道理。但“不務正業”的家電企業們瘋狂涌入房地產業、股市淘金,挪用主業擴張急需的大筆資金,事實上是分散了企業做強、做大主業的精力和決心。
多元化經營就像一把雙刃劍,運作得好,可以推動企業高速發展,運作得不好,就可能成為一個沉重的包袱,將企業拖垮。
追求多元化 須防主陣地丟失
進入房地產或者股市等與家電不沾邊的行業,對于中國家電企業來說沒有任何新奇之處,因為在中國房地產、股市等領域,競爭狀況與家電業沒有太大的差別,這種跨行業進入,僅僅是找到了暫時的避難所。對家電企業來說,有了新的盈利空間,并不意味著管理技術的提升,比如房地產行業,其本身現在就處于競爭相當慘烈的局面,這就意味著對于新進入者來說,面臨的是更加強大的競爭對手,需要擁有足夠的實力。
一個令人擔心的情況是,就在國內家電業紛紛開始追求實施多元化的時候,國外家電巨頭卻開始更加猛烈地攻入中國市場了。業內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一致表示:在當今家電業殘酷競爭的態勢下,只要注意力稍有轉移,就面臨著被淘汰的危險。
多元化本身無對錯,但做起來卻并非易事。多年來,本土家電業在全面引進的基礎上建立的產業體系,如果說過去產業邊界還比較清晰的話,如今隨著企業紛紛向多元化擴張,界限已經變得模糊。而企業競爭的基石是產品與品牌,企業在任何時候要做到持續發展,只有產品、品牌共同發展。對此,中國電子商會副會長陸刃波表示,中國家電制造業要贏得未來,就要盡快擺脫核心技術短缺的困境,真正舍得投資于專利技術研發,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和品牌溢價能力,要用品牌價值和顧客滿意度來實現真正的品質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