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對于日本消費電子企業在金融危機中遭遇的重挫,你認為有哪些深層次的原因?中國企業能從中獲得哪些寶貴經驗和教訓?整體來說你認為中國企業和日本企業的差距在哪里?
周厚健:我認為,主要在于其產品出口結構中歐美市場的比例更大,而那里恰是這輪金融危機的重災區。日本企業的市場占有率目標一直被認為是長期經營思想的代表。然而,從當前國際競爭環境來看,規模并不是取勝的關鍵,重要的是應該把技術創新與消費者需求結合起來,并以最快的速度將產品導入市場,迅速獲得市場開拓初期對市場的大規模占有。
目前,我們與日本企業的差距主要體現在核心技術。在產業鏈參與上我們尚處在低端,多是OEM貼牌生產,附加值低,在技術上長期受制于人,缺乏核心競爭力。另外,從市場覆蓋上,中國企業也主要以本土市場為主,不能充分利用全球資源;從品牌影響力上,也還難以形成全球影響。
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做好風險管理,始終把防范風險放在第一位,堅守“風險比利潤重要,利潤比規模重要,我們寧可降低收入,也不能破壞財務狀況,寧可降低利潤,也不能破壞現金流”的基本原則,另一方面加強核心技術突破和自主品牌建設,把技術創新看作是企業的DNA,同時抓住機遇,以自主品牌進入其他企業退出的市場,開拓海外新興市場。
李東生:這些日本企業,一方面,后臺、管理及技術開發等方面的成本,高于市場上接受能力,產品及市場定位較高。另一方面,產業鏈的整合方面,日本企業幾乎全部自己完成,但未必最有效率,還有近期日元的升值對企業的發展和盈利也有影響。
在企業核心競爭力方面,中國企業也在快速提高。金融危機能讓自己不足地方暴露更清楚,改進起來更快。比如國內企業沒有液晶模組,除了TCL幾家企業都先后宣布建立自己的工廠,在一些領域達到或者超過跨國公司的水平。在危機中加強我們自己的基本管理能力,增強我們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這是應對危機必須要做的功課。
日本、韓國企業在很多方面還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像三星、索尼、松下等企業。作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工業化國家之一,日本的很多管理方法和經驗是世界上公認最好的。另外,我們在產品和技術的創新能力方面還是有差距,這就影響了我們消費電子企業產品的利潤率。
但是我們現在是在一個全球的市場中參與競爭的,無論是在國內市場還是在國外市場,對我們企業自身形成的壓力跟國內企業給我們的壓力是一樣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加大在基礎及研發方面的投入,以他們為標桿達到我們的預期。
《21世紀》:目前中國企業的機會在哪里?對于海外市場的需求萎縮TCL有怎樣的應對措施?
李東生:這次金融危機會帶來全球電子產業重新洗牌,對于中國企業是一個調整,也是一個機遇。把握這個機會,能夠進一步提高中國企業全球產業中的競爭力,提高很多市場空間,實現這個目標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具體來看,金融危機主要影響在歐洲和北美市場,對高價產品的影響要大于低價產品的影響。TCL產品還是主要集中在大眾市場,滿足消費者基本需求。所以我們受到的影響相對小些。我們希望利用金融危機產業整合的機會,加快我們液晶平板電視產業鏈的建設,能夠在未來全球彩電業當中,有更高的競爭力。
另外通過“家電下鄉”政策,我相信在三四級城市,今年的銷售可能會有一個穩定的增長,中國企業應該把握這個機會。
中國企業最大的競爭對手還是自己,最重要的是基礎管理能力能夠加強,這是應對危機的基本功,也是企業在危機中尋找機會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