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渠道、消費者,山寨平板電視過不了的三道關
擺在山寨平板電視面前的困難不僅僅來自產業鏈的制造方,產業的監管方、流通方和消費方也決定著山寨平板電視到底能成怎樣的氣候。
首先必須注意的一個事實是,山寨平板誕生在政府打擊山寨手機的政策背景下。其次,山寨手機“成功”之前,一直處于灰色的“地下工作”狀態,而山寨平板電視尚沒有形成氣候,已經被媒體暴露在政策、法規,以及公眾的視線之下。山寨平板對消費者、國民經濟建設的危害早已被徹底的全盤托出。這樣的政策和語論環境導致山寨平板很難獲得足夠的產業生存縫隙。
對于有實力的渠道商來講,往往也不希望涉足山寨產品。國美、蘇寧這樣的企業不可能銷售非法的產品、而他們恰恰是平板電視流通的主要渠道。即便是地方一些具有實力的渠道商也會為銷售山寨產品可能面臨的處罰而擔心。同時本著誰銷售誰負責的原則,銷售山寨彩電的渠道商有責任對其售后工作負責。這使得正規渠道對山寨平板往往并不感冒。
在平板產業復制山寨手機的成功模式,還需要考慮消費者這一最終產品價值實現環節的特殊性。手機產品畢竟屬于個人消費品,同時很容易將價格控制在千元以下,使用周期也在一兩年左右。產業特征決定了手機產品購買的個人隨意性。
與手機相比,平板電視是不折不扣的大宗家電。其購買決策權屬于整個家庭,尤其是家庭中相對年長、成熟、理性的家長、,同時,平板電視的價格控制水平不能與手機同日而語。平板電視產品幾千元的價格,以及達到數年甚至十幾年的應用周期,也足以使消費者選購的時候更加理性。這些因素足以淡化山寨機單純的價格優勢。品牌產品的品質和服務則成為消費者更加看重的東西。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山寨產品,尤其是山寨平板電視目前的產業處境并不樂觀。而且其處境絕對比品牌平板廠商更加艱辛。在這樣的背景下擔心品牌企業被山寨“干掉”格外顯得沒有道理。而且作為消費者一定要想一下,200多家企業,150萬臺的產能,平均每家企業每天產不到三臺電視——這樣的產品能夠相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