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松下并沒有為08年北京奧運會的營銷準備完全獨立專業的操作團隊。即便是在08年上半年這樣的沖刺階段,松下依然采用以往的“以借為主”的團隊組織方式。松下電器北京奧運推進室室長林卓一這樣形容松下的奧運營銷團隊“我們很少的人去推進奧運相關的項目,但是新聞公關的工作,我們公司叫廣報的部門,一直是支持我們的,剛才說移植的工作移植給他們奧運廣報的工作。雖然移植很少,但是我們充分利用內部現有的一些組織來好好利用做好這個工作。”
在談到這種方式的“目前達到的效果還是比較滿意的”時,林卓一表示,“其實現在缺乏人員,說實話是一個很痛苦的選擇,但是現在已經做過來了,……,我覺得現在是已經可以了”。
對于松下在奧運營銷上的這種做法的原因,目前沒有同意的觀點。是對自身品牌的過于自信,還是對營銷措施的不屑一顧,或者是不在乎國內市場的拓展情況?每一個猜測看起來都不足以說明問題,并站穩腳跟——這些猜測看起來是如此的滑稽。但是這絲毫不能淡化松下奧運營銷效果不佳的事實。
在白電領域的空調與冰箱市場的占有率持續落后已經不是一兩年的問題。松下這種在二流甚至是三流集團的痛苦掙扎的情景和松下廚衛產品退市前的狀況幾乎如出一轍。而在等離子電視、機頂盒、數碼相機、數碼單反領域的銷量不佳,市場占有率低下的現象又和松下手機產品退市前的狀況極其相似。
面對這樣的處境,驚呼松下已經在國內市場淪落為二流企業、二流品牌絲毫也不過分。尤其是在奧運年,在巨額投資奧運會頂級贊助商的背景下,在松下一系列到位或者不到位的營銷策略的影響下,其與奧運觀賞緊密相關的等離子電視產品市場占有率竟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局面,更是能說明松下品牌的衰老已經成為定局。
奧運市場本市眾家企業看重的良好商機。尤其是贊助商的位置,更是無數巨頭爭奪的焦點。通過對奧運的贊助,不僅可以擴大產品銷量,更是能被用來樹立企業的領先形象,成為企業品牌建設的重要內容。這也應該是松下愿意長久支持國際奧林匹克運動的重要原因。然而,在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前的奧運營銷的沖刺階段,松下卻沒能獲得預期的營銷效果,甚至其產品市場份額、品牌美譽度和企業形象還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滑,這充分說明奧運營銷不是靈丹妙藥,不會一吃就靈。
錯過奧運商機的松下,在未來的中國市場還有多少翻盤的機會呢?從松下廚衛產品、手機產品的退市,我們能看到松下面前的巨大危機;而從國內欣欣向榮的經濟發展趨勢,我們也能看到巨大的商機:處于低谷的松下,正在期待觸底反彈,但是他必須先找到一個發力點,一個可以支撐松下龐大身軀的發力點——錯過奧運會之后,這樣的機會已經變得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