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來自產業鏈上游的報復
等離子屏幕項目成功建設,對于處于風雨飄搖十字路口的中國平板電視產業的意義不言而喻。
在05年長虹決定投資等離子項目的時候,國內平板企業還沒有感覺到這次“狼真的來了”。05、06年,國內平板企業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高居70%,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主流品牌。這個時候的國外巨頭,面對國內品牌在價格和差異化產品上的雙重優勢幾乎無計可施。然而,好景不長,一場以上游資源控制權為基礎的報復幾乎已經醞釀出局。
從06年底開始,外資品牌開始大規模降價銷售自己的平板產品。產品降幅之大歷史罕見。短短四五個月的時間,外資品牌絕大部分的產品降價額度已經達到以前兩年內國內品牌同類產品的價格下降額度。
雖然這個時期,國內平板產品的差異化功能,優秀的運動高清技術依然超越外資品牌大部分產品。但是受到巨額降價和品牌差異的影響,市場競爭的勝利天平已經開始向外資品牌傾斜。據統計,到08年年初,國內平板電視市場中中外品牌的市場占有率達到了空前的5:5。而在個別一線商場的銷售比例更是出現4:6的逆轉——國內品牌“失地”超過30%。
在外資品牌大舉傾銷低價產品的背后有著這樣的秘密。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家電營銷公司副總經理繁實建史表示,“松下是把組裝這個環節當作成本中心的,而國內企業恰恰把松下認為是成本的這部份當作利潤增長點”,松下“主要盈利是靠LSI和屏的利潤”。國際彩電巨頭的一個同有特征是,他們均是平板產品上游屏幕資源的制造者。
專家指出,在06、07年外資品牌對國內品牌的集中打擊中,外資品牌部分產品甚至是在“賠本賣”,但是他們并不害怕虧損,因為他們能夠依靠屏幕這塊的利潤來補貼整機產業。而國內平板電視企業紛紛缺乏這種產業上的控制權,導致了在應對外資品牌價格突擊作戰上的被動局面。
長虹投資等離子屏幕項目的核心意義就在于幫助國內平板產業擺脫受制于人的困境。“有了長虹等離子屏我們可以掌握平板產業鏈70%-90%的價值”,專家如此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