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文認為,在以專業化分工為特征的經濟環境下,外資平板企業的商業邏輯違背了產業發展的方向。中國企業仍有能力持續在制造和終端取得成功,并最終改變外資企業的運作方法,在各自所擅長的領域取得收益。
2007年初,對創維集團具有實際影響力、遠在香港服刑的創維前董事局主席黃宏生在給董事會的信件中提出一個目標:2007-2008財年成本費用下降4億港元。
“與企業銷售峰值相比,此時銷售規模并沒有太大的增長而分銷成本在不斷提高。”楊東文說,“當市場不再短缺,當生產嚴重過剩,問題就來了。一味地追求增長和規模,最終的結果就是規模不經濟。”
2007年創維數碼對營銷系統進行了一系列變革,營銷系統在全國細分成40個分公司,存貨周轉由44天減少到38天,并在銷售分公司實現股權激勵。
以廣西、廣東、天津、福建等四省銷售分公司的股權激勵計劃為例,把49%的 “虛擬股權”轉讓給骨干員工。“這49%是‘虛擬股權’,主要體現在每年分公司的利潤分紅上,一旦出現虧損,總公司拿著員工購股資金可以作為彌補。”創維廣東分公司經理黃心仲說。
在家電業內以股權激勵作為員工業績獎勵的企業并不少,但在一線銷售單位實施股權激勵強化其利潤中心的做法并不多見。這項措施使得這家一直以達到財務目標為考核標準的公司,將財務目標的實現徹底落實在一線銷售人員的自覺行動上。楊東文曾以財務總監的身份長期輔佐創維創辦人黃宏生。
在企業的實際運營中,能夠帶來高額利潤的是高端高價產品,在利潤目標下,創維一線人員強化了對這類產品的推銷,而不像過往因重視銷量而以推低端產品為主。根據半年報顯示,創維國內彩電銷售額增長13.8%,達到46.8億港元,其中高端彩電產品占74.8%。
2007年8月,創維推出“酷開電視”,這種可以整合家庭娛樂設施并提供大量內存內容的產品再次使創維彩電總體銷售額比2006年同期增長25%。
GFK行業分析與專項研究部總監葉平指出,“保證在同類品牌中的高價位,對提升利潤是非常有效果的,也是體現企業最終競爭力的手段。”根據GFK的統計,以2007年某季度國內品牌的42寸液晶電視均價為例,創維均價最高,為10992元,價格最低的品牌均價只有9391元。外資品牌中,日系品牌均價是12163元,韓國品牌的均價是11200元,歐洲品牌飛利浦的均價為1019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