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每一個雄心勃勃的經營者來說,三洋悲劇毫無疑問有著巨大的借鑒價值。如何讓自己的企業避免重蹈三洋的覆轍,是一個必須要回答的問題。很自然的,人們要問一句:中國的“三洋”在哪里?這個問題很簡單,中國的“三洋”就在經營者的思想里。
三洋的悲劇在于太過自負,放棄與財團結成命運共同體,幻想憑借一己之力贏得一切。在這一點上,中國企業幾乎與三洋有著共同的語言。上至大型國企,下至小攤販,絕大多數經營者們每天苦思冥想的就是“如何打敗對手”和“如何爭取每一分利益”。在這種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國企業界,幾乎沒有“結成命運共同體”這樣的觀念。近年來常常見諸媒體的“聯盟”、“戰略伙伴”,到頭來大多是些唯利是圖的小打小鬧罷了。
正是因為中國的企業一盤散沙,才使得軍團化的日本財團企業在中國市場上暢行無阻,不斷地使中國企業的發展朝著有利于自身的方向發展。例如,在與長虹博弈的過程中,雖然長虹能夠迅速仿制出彩電生產線,從而有效降低產品成本。但依靠財團的支持,松下和東芝等通過提供廉價先進液晶生產線、增加新品升級速度、擴大生產規模等方式,不斷逼迫長虹這樣的中國制造企業逐漸喪失了自主研發的意志和能力,并最終陷入依賴日方競爭對手的境地。
對于中國的企業來說,結成類似日本財團那樣的命運共同體,應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三洋是鮮活的例證。在三井和住友財團的手中,破敗的三洋一定會被強制地融入財團的體系。三洋所具有的品牌、技術和網絡,都會按照財團利益的需要得到新的應用。未來的三洋,雖然一定不會像過去那樣任意的擴張、風光無限,但卻一定會獲得長久的發展。作為財團的一分子,新三洋注定會展現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新面貌。
日本人把自己的企業稱為“會社”,意思是企業如一個大家庭,為了避免家庭內部產生對抗,每一個人都有責任維持家庭內部的和諧、團結。日本現在有很多學者寫了“和攏經營革命”、“和攏經營哲學”等書。“和”即和諧,“攏”即靠攏,就是說:一個工廠、企業的內部,要凝聚在一起,大家緊密地連結成一體。整個公司好比一部機器,每一個人便是其中的一顆螺絲釘,缺少任何一個,機器便要發生故障。在做出重大決策時,要經多層次的研究,以及全體成員共同討論,然后才集中,盡量避免上下、左右之間的對抗而消耗自己的力量。
在一個流行“狼性”、“獨立”和“全球化”的商業時代,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做出正確的抉擇是相當艱難的事情。無論從感情上,還是從生存的需要上,中國企業都必須完成自我救贖。而思想上的救贖更是首當其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