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低調行事的海信又悄然完成了一次大布局。9月19日,設立于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海信信息產業園內的海信電視液晶模組生產線正式開工投產,隨著首批“海信制造”的液晶顯示屏從生產線上緩緩下線,中國液晶電視模組幾乎全部依賴國外品牌的現狀被徹底打破。
2005年海信就取得了音視頻核心領域芯片“信芯”的研發突破,打破了中國彩電企業無中國芯的被動局面,這次又率先建立了中國電視行業第一條液晶模組生產線,對于中國彩電企業的發展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打破中國電視受制于人的局面
“模組是將液晶顯示器件、連接件、集成電路、PCB線路板、背光源、結構件裝配在一起的顯示組件。”國家863計劃LED背光源項目的擔綱者、負責海信模組產業的技術帶頭人劉衛東博士介紹說,“簡單的講,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液晶顯示屏或液晶面板。”
液晶電視中,顯示屏通常占據60%-70%左右的成本,可以說顯示屏是平板電視的核心技術。此前,與日韓等外資企業相比,中國本土企業在這類核心部件上的生產能力幾乎為零。
據《中國電子報》披露,目前平板屏幕生產線集中在日、韓,中國電視廠商要“向敵人買子彈來打仗”,中國平板電視的液晶屏或者等離子屏,90%依賴進口。
此前,南方周末一篇《中國彩電踏空液晶時代》的報道就曾引發業界共鳴。
這篇文章中,作者認為,由于缺失核心技術,中國彩電企業在液晶時代競爭中將陷入被邊緣化的尷尬境地。
的確,如果不掌握核心技術,隨著電視上游模組功能的不斷強化,中國整機產業可控成本將不斷降低,在全球彩電行業的話語權也將逐步喪失。
“那時中國彩電‘制造大國’的稱呼將徒有虛名,至多被稱作是‘加工大國’”。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說,和當年海信決心自主開發芯片一樣,海信決定做好模組產業,希望通過對芯片和模組這兩個電視核心部分的掌握,優化產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力圖改變中國彩電業的現狀,迅速提升海信在全球行業的競爭力。
“進軍模組產業是海信穩健做大、規避風險的一個合理的產業結構布局選擇。”周厚健認為,整機企業介入模組的研發與制造,重新實現在產業鏈上的分工與合作,發揮各自的專業優勢,將有利于雙方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有利于依據消費者的需求快速做出反應,將具有新技術和新功能的產品推向市場。因此,伴隨著整機廠商和上游供應商的緊密合作,越來越豐富多彩的產品會迅速推向市場,這必將推動整個平板電視產業更好更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