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控制乏力是失勢的主因
在國內市場價格戰鶴國際市場的競爭中,國內品牌失利的主要原因是產業控制乏力。以液晶電視和等離子電視為代表的平板顯示產業,具有價值向上游集中的趨勢。包括屏幕、IC等在內的上游產品,占據最終產品成本的80-90%。國內企業在上游產業布局上的缺失,必然導致,國內企業在價格策略上受制于人。過低的價格造成的損失只能獨自承擔。
在上半年的價格戰中,洋品牌一方面降低市場產品的售價,另一方面,利用手中的上游資源優勢控制屏幕等原材料的價格。據統計表明,07上半年戰國內液晶電視銷售量超過半數的32和37英寸兩個尺寸的液晶面板價格上揚了5%左右。這與更大尺寸40/42/46/47/52英寸面板價格下降的局面呈現鮮明對比。通過對上有資源的影響,外資品牌很大程度上牽制了國內企業產品的價格策略,對國內企業產品在市場上的價格競爭形成兩面夾擊之勢。
另一方面,國內企業繼續生產新型電視產品,必須依賴國際企業的資源供給。以占據國內平板市場80%以上份額的液晶電視為例。其最主要的上游產品屏幕,包括后斷封裝,占據了整個產品75-85%的成本。而其主要生產企業包括臺灣諸企業,韓國三星、LG和日本夏普等。其中韓系和日系企業本身就是主要的平板產品供應商之一。雖然國內企業液晶屏幕采購一向以臺灣屏為主,但是日韓企業也是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而在大尺寸產品上,由于三星、夏普八代線的量產,日韓屏幕更是具有價格和性能的優勢。倚重于屏幕資源的液晶電視生產特點,使彩電市場上出現了國內企業產品主要組成部分和成本均出自其市場主要競爭者日韓企業之手的尷尬格局。市場上國內企業產品買的好,洋品牌通過屏幕資源賺錢,國內品牌買的不好洋品牌占領市場,通過自己的產品賺錢。在平板時代,缺乏自主的上游資源使國內企業淪為打工者的角色。
對屏幕資源缺乏控制力使國內彩電企業在最終產品的成本控制上喪失了話語權。CRT時代,國內彩電企業也曾經由于產業鏈受制于人而造成過大面積的虧損的局面。但是在國家政策和資金的大力支持下,國內建設了包括電子槍、玻殼、彩管廠在內地全套產業鏈,以及近百條終端生產線。正是憑借這種全面的產業策略,國內企業最終獲得了超過國2/3的全球彩電市場份額。
07上半年國內彩電業的行業性市場縮減已經給面臨產業轉型的國內彩電業敲響了警鐘,沒有產業鏈,就沒有產業的強大。整體的、規模的、全面的產業優勢,才能保證在不斷的國際國內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目前,長虹進軍等離子屏產業,海信加緊信芯和LED新型背光源的研發都屬于突破產業鏈束縛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