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上半年,國內企業在平板市場的占有率上紛紛出現下滑。除了海信堅守住國內市場銷量冠軍的寶座外,二三四名都被外資品牌摘的。創維市場份額以接近30%的比例從第二位下滑到第五名。第二季度,外資品牌在國內以液晶電視為主導的平板市場的銷售額首次突破50%。在對外出口受阻的情況下,國內市場的惡化,無疑給國內彩電企業敲響了警鐘。
出口下滑與內戰失利的困境
上半年,受crt國際市場需求繼續大幅度萎靡和液晶等新型產品價格戰激烈等因素的影響,國內彩電業整體出口遭遇大幅度下滑。國產彩電行業上半年的出口數量較去年同期相比出口數量下降48.7%,出口金額下降8%。其中,傳統CRT彩電出口同比減少21.9%的同時。同時,受人民幣升值、國外專利費用的影響,對美國市場平板產品出口受阻。
全球市場平板電視已經占到市場份額的37%。而目前我國彩電企業80%以上的業務集中在CRT產業。在新型產品逐漸取得市場優勢,銷售額已經超過傳統產品的背景,以傳統產品為主導的國內彩電業布局已經不是應新的競爭趨勢。出現產業性、結構性的市場萎縮在所難免。同時,國內企業在平板產業上的布局嚴重落后于國際巨頭。目前國內彩電企業不掌握任何的屏幕生產資源,這與國際巨頭在平板市場崛起主要依靠上游資源優勢形成鮮明對比。
在國內市場,國內企業的日子也不好過。從04年開始的大幅度的新型產品的價格戰,國內企業以犧牲利潤為代價,希望通過價格的降低迅速擴大市場,然后在依靠市場認同和規模優勢形成利潤。但是隨著國內企業依靠價格戰策略獲得主導性市場份額的同時卻紛紛面臨微利甚至虧損的局面。而國際市場對新型產品需求的增長,導致上游產品出現價格停滯甚至上揚的趨勢,迫使國內企業在今年年初停止了大規模降價的價格戰。
不過面對多內企業企圖穩定市場價格走勢的努力,洋品牌企業看到了制勝的機會。經過長期的產品線布局,洋品牌已經在06年下半年形成包括從普及型到高端產品的完整產品線。這不同于05年在價格戰初期,洋品牌缺乏低端產品降價無從降起的局面。完整的產品線布局以及對國內市場開拓情況的把握,使洋品牌作出了依靠價格調整搶奪市場的決策。
從06年下半年開始,洋品牌率先發動價格攻勢。這時候的國內企業還有還擊的實力。但是,由于前期過多的對利潤空間的消耗,國內企業的價格調整不能長期進行。但是洋品牌產品從以前幾乎暴利的價格開始的價格調整卻能夠延續更長的時間。這種錯位的價格戰略,在今年年初終于奏效。以至于第二季度國內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從06年底的70%以上下跌倒不足一般。
價格戰是一柄雙刃劍,在為國內企業開拓市場的時候,雖然殺傷了敵人,更傷及了自己。一方面是國內企業曾經占據絕對優勢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是國內企業微薄的利潤。一邊是普及型的產品價位,另一邊是低端的品牌形象。這一切積累起來的結局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鶴蚌相爭漁翁得利。最終,國內企業依靠價格策略,以犧牲利潤為代價的換來的市場拓展,拱手讓給了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