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普的成功頗具有傳奇色彩,它的成功也主要得益于在市場前景上的豪賭。
與索尼和三星等企業相比,夏普顯然在整體實力上要遜色得多。但夏普的時運卻助它成功地與前二者在液晶領域比肩而立,甚至一度遠超前二者。
夏普原來是一個典型的日本電子制造企業,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生產著幾乎所有能用到的電子產品。雖然早期這些產品為它帶來了豐厚的利潤,但由于不掌握核心專利,隨著時間發展,行業利潤降低,它也日益淪為二流企業,終于在八年前公司陷入了面臨瓦解的嚴重危機。為了救市,當時的新任總裁町田勝彥毅然放棄了所有不賺錢的產品,而將夏普的未來押注在了前景未明的單一技術——液晶顯示技術上。
不過,選擇液晶作為突破口也并非偶然。此前,夏普在液晶顯示技術方面已有相當的積累。1973年,它推出了第一款大規模生產的液晶顯示計算器,1987年開發出液晶電視,在上個世紀90年代也一直在液晶顯示領域摸索前進。
町田勝彥的孤注一擲引來了公司內外的一致批評,而且在戰略剛開始實施時,確實出現了一些挫折,但局面很快朝好的方向發展。夏普由于具有先發優勢,在液晶市場毫無障礙地跑馬圈地,并迅速挺進海外市場。到2000年時,它已經占據全球20%的市場份額,夏普因而被人們稱為“液晶王”。目前,業內人士已經達成共識:沒有夏普,液晶電視就不會像現在這樣普及;反之,沒有液晶電視,也不會有夏普的輝煌。
不過,隨著液晶市場的不斷成長,各大巨頭紛紛涉足這一領域。迫于競爭壓力,夏普開始進入液晶上游的面板生產領域。就在此時,夏普做出了第二次豪賭,該公司領導層開始考慮退出液晶顯示器市場。
當時的液晶顯示器市場正處于鼎盛時期,各大硬件廠商紛紛進入該領域。在液晶面板的利潤比液晶顯示器還高的情況下,町田勝彥認為,在液晶產品領域全線與LG及三星等消費電子巨頭競爭是不明智的,在低價電視和筆記本所用的大眾化液晶面板市場,這些對手比夏普更有優勢。該舉動標志著夏普開始關注凈利潤而不再是產品的市場占有率。
這一轉變雖然也遭到了多方的反對,但當年的公司財報卻給了決策者們強有力的支持。整個2004財年,夏普公司收入創下7.08億美元的紀錄,凈利潤高達768.5億日元(排名第二的松下公司為585億日元),成為日本最具盈利能力的消費類電子企業。
經歷了兩次成功的生死攸關的豪賭之后,夏普已經在世界上獨樹一幟,其專注戰略也受到了業界的廣泛好評,而類似賭博一般孤注一擲,在夏普日益發展成為制定市場發展戰略時的通行作法。
夏普中國原總經理林挺慶就直言,夏普派他這樣一位本土人士來領導中國的業務這本身就是一次賭博。而夏普中國董事長菅野信行也認為在對市場的開拓上很需要賭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