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國際巨頭們已經策劃產業升級,并用十幾年時間完成大規模產業化的時候,我們又在做什么。——眼前逐利!國內也好,國際也罷,自己同胞間單一化的價格戰,損傷的只是自己產業的實力和發展的時間。當大家中場休息的時候,猛地一臺頭才發現:囈,他們怎么在玩“平板”了,于是下半場比賽被迫取消。
我們需要彩電業的“國家軍”
這個時候也許有人會責怪我們的主教練:就像國足輸了球,要求朱廣滬下課一樣,責怪國家戰略的缺失。的確,亞洲杯的失利,主教練難辭其就。彩電產業鏈整體面臨轉型困境,作為行業政策和市場規則制定方的國家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然而,教練不是場上裁判,沒有最終左右戰局的大權。真正在場上作戰的是我們的隊員。事實上,在提到國家產業政策的時候,大多數彩電企業都以“平板產業鏈投入巨大”為理由,要求國家的資金支持。且不論國家能不能拿出這么大的投資,難道中國彩電產業今天的局面僅僅是錢的問題嗎?
在以前,彩管生產被國際巨頭壟斷的時候,彩電企業就曾經提過類似的要求:所以才有了國家扶住下的八大彩管廠。然而時過不久,歷史就在一次驚人的“重演”,而且這一次,頗有獅子大開口的味道。這不經讓人想起了“扶不起的阿斗”的故事。
中國彩電企業沒賺過錢嗎?當然不是,我們也曾有過輝煌,只不過我們大多的時候深陷內斗,都把精力和財力花在了“自相殘殺上”。對于我們的企業,市場競爭是從價格戰打起的,當他們第一次吃到甜頭之后,就把“價格戰”當成了不變的真理。事實上,價格戰從來就沒成為過任何的真理——他是最低級的競爭方式。直到現在,在已經瀕臨“虧損”的平板市場上,在跟本沒有勝算的時候,他們依然“高舉價格屠刀砍向自己的頭顱”。
引入市場競爭的初衷是鍛煉一只強勁的隊伍。但是結果,我們得到的卻是自相殘殺。如此結果的根源在于,我們對經濟形式的判斷失誤:今天全球競爭環境下的市場經濟,競技的舞臺是全球市場。在國內市場走向壟斷只是時間問題。從發達國家的產業格局來看,沒有壟斷就沒有強勢產業。不具規模的企業是面臨隨時被吞并的企業。
與其說中國沒有哪個彩電企業有實力擔負起“振興平板產業”的責任,還不如說,我們的彩電產業,根本沒有哪個企業能夠代表國家的產業實力——我們的彩電產業需要的不是七八家企業的戰國爭霸,而是一兩家的“國家軍”。
彩電產業重組是希望所在
現在,一些同志一聽到壟斷就會如同“見了老虎”一樣,避之不及。其實,壟斷是市場經濟自然競爭的必然結果。越是充分的競爭就越是容易形成壟斷:壟斷代表著市場和資源向優勢企業的集中,壟斷也符合我們一只提倡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原則。事實上,社會主義國有經濟就是“國家壟斷經濟”。有人很擔心,壟斷了會使企業失去競爭的活力。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以國際競爭為主題的全球經濟,不會使國內壟斷企業喪失市場競爭下的活力,相反壟斷增強了企業的國際競爭實力。
當然,壟斷也會出現不利的一面,比如價格壟斷,會導致價格過高。然而,這些不是否定壟斷經濟積極意義的理由。也不能用強制的拆分大企業來避免壟斷,更不能把提倡競爭看作是避免壟斷出現的法寶——事實上正是正當充分的競爭導致了壟斷的出現。壟斷的弊端必須通過國家調控解決,這也是唯一的解決之道。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國家干預經濟已經成了主流的經濟學說。而目前中央企業的調整也體現了產業集中,提高國際競力的原則。
彩電產業國家軍團的組建是使中國彩電企業在長遠的戰略上建立“國際競爭力”的唯一途徑。一兩個大的企業,能避免不必要的內耗;一兩個大的企業將具備足夠的實力投入到長期的高風險的技術開發中;一兩個大的企業將有足夠的實力做出產業性的長遠的戰略規劃;一兩個大的企業將具有更強的基礎產業鏈建設能力;一兩個大的企業,將全面提升我國彩電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一兩個大的企業,企業間更容易實現竟合的良好市場關系……
在目前,國內彩電產業鏈的企業產權復雜,投資主體多樣,利益主體眾多的情況下,互相參股和聯合投資是實現大企業夢的最好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國家要發揮總規劃師的角色;地方政府要積極配合,主動排除障礙;企業要有大局意識,要有振興民族產業的責任感。同時國家經濟政策要做適當的傾斜,彌補利益受損企業和地區的損失,維護企業和地方的積極性。
在新一輪的產業規劃中國家要首先避免成為簡單的“投資方”,而真正成為市場規則的制訂者,主導者,要主要依靠現有企業,現有資金來解決問題,要放眼長遠,要關切國際競爭力,要關切產業發展后勁和可持續發展。
固然,2008奧運會在家門口召開,為我們的企業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走出“國門”的好幾會。但是成為國際一流的大企業,創造一個富有內涵的國際品牌首先需要的是“修練好內功”。中國彩電企業今天的困境,就如同鋼絲繩上的舞蹈,可以跳得很好看,也可以摔得很慘:它可能會使整個產業就此低靡不振,但是如果利用好了則也會成為產業重組的有利時機:鳳凰捏盤,豈知不是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