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十一黃金周,平板市場的價格調整也更加平凡。這一方面是源于商家、廠家對十一平板熱銷的期待和渴望,另一方面更是由于新產品上市對原有產品線和價格體系的沖擊作用。預計九月平板行業包括液晶和等離子電視的價格平均調整程度將在1-2成左右。
九月平板市場價格調整多以為調為主。往往是一個品牌某一兩個系列的產品退市和新產品介入的疊合期,新產品采用較高的價位進入市場,等到原有產品基本銷售一空后,新產品迅速補齊原有價格線上的漏洞。這種以新品補漏為主的價格調整更多的出現在國產品牌的產品線中。
另一方面,大尺寸產品的價格調整力度沒有達到原有預期。八月海信合創維率先把52英寸液晶電視的價格拉低到20000元一下,19999元的價位,并沒有產生大幅度的帶動作用。目前僅有廈華把一款同類產品價位調整到了19999元價位,而其它品牌同類產品的調整沒能突破23000元的關口。洋品牌同類產品的價位雖然有個別有萬元的調整但是基本上依然出于30000元以上價位。率先下滑的52英寸液晶價格調整緩慢,是必造成其它尺寸價格更加穩固。業內分析認為,大尺寸下調緩慢主要是由于市場需求量有限,廠家都不愿意把利潤攤薄。而目前的高價高利對于廠家來講未必不是好事情。洋品牌產品在主流尺寸市場的價格調整力度大于國內品牌。這一方面是由于國內品牌價格探低過早。另一方面是由于,洋品牌一直具有超過國內品牌同類產品的10-30%的溢價。據市場信息表明,個別洋品牌的主力產品目前的價位已經有和國內品牌持平的趨勢。比如東芝一款32寸液晶的價格只有5300元,而據稱十一還可能有進一步的優惠,這樣的價格趨勢勢必對國內品牌產生巨大的競爭壓力。
從平板產品的整體市場來看,區別于型號市場10-20%的價格調整,其均價下調不大。而不分產品,特別是低價格32英寸產品的數量少于五一階段,形成了局部細分市場的漲價。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32英寸面板漲價,企業利潤下滑,希望進一步控制銷售成本,通過低價產品的退市和新產品的介入實現了低端價位的洗牌和調整。而這種新老交替的方式也導致新產品巨大的降幅并沒有拉動市場均價的下調。
企業在九月平板市場的價格策略主要體現為十一市場服務的特點。降價主要發生在新產品上。而價格調整后的新產品只是填補原有產品退市產生的價格空檔,不能真正拉動平板行情的下調。這種降價熱潮的背后是趨于穩定的平板市場價格結構。而大尺寸產品降價乏力也是導致平板市場價格趨穩的原因之一。
分析認為,平板企業更希望把價格的調整余地流到十一市場的促銷和優惠活動中去,而不愿意在九月就被消耗掉。這種為十一留足“彈藥”的心理決定了40/42/46/47等中型尺寸市場調整力度偏軟,不能形成價格調整的拉力。而分析進一步表明,十一期間這些產品也很難出現明碼標價的價格調整,而更多的將集中在后臺的優惠措施,避免價格大幅調整后形成利潤緩沖真空化的局面。
總而言之,九月的平板價格走勢,各廠商和各尺寸均是穩中求勝,微調遠大于突降,新品的價格下降只是填補原有價格線,不能形成市場均價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