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受制于人的液晶電視行業正在重演悲劇。不進入面板生產領域,完全沒有還手能力;進去的話,行業技術更新太快,投資巨大,風險很高。液晶電視企業該怎么面對?
從2004年開始興起的液晶電視熱潮,到今天市場終于全面爆發,不少中國彩電企業的市場份額也打了翻身仗。
許多人樂觀地認為,液晶電視是中國彩電企業的制勝法寶,是一片充滿希望的“藍海”。然而,就在大家以為前面的航線必然風平浪靜時,“藍海”卻出現了驚濤駭浪,沒有任何心理準備的中國液晶電視企業陷入困境。
根據信息產業部8月最新報告指出,2007年1~7月大陸境內的液晶電視(LCDTV)產量共計745萬部,其中有7成以上銷往內需市場。盡管如此,就銷路而言,外商品牌的平面電視略勝一籌,市場占有率約53%。
不單官方數據,連其它獨立機構所作的統計也呈現外商占上風的趨勢。調研機構賽迪顧問(CCIDConsulting)指出,液晶電視市場前五強排名中,今年第一季度只有三星一家外資品牌,且位居第四;而在第二季度,三星直追海信,位居第二,銷量占有率達11.98%;飛利浦也迎頭趕上,位居第三,銷量占有率達9.21%。東芝、索尼等外資品牌在今年第二季度銷量占有率也出現明顯增長,紛紛殺入前十強。
與此同時,國產液晶電視品牌在今年第二季度市場陣地加速淪陷。例如,在銷量占有率上,創維從第一季度的9.21%猛跌至第二季度的6.90%;康佳從第一季度的8.16%猛跌至第二季度的6.22%。
有業內人士認為,倘若外商品牌液晶電視占有率提高到60%,屆時國有品牌將面臨生死存亡的壓力。
“半個月前我就看好了這款LG液晶電視,當時標價17000多元。今天和家人一起來買,沒想到趕上了返現4000元的優惠,真是買得早不如買得巧!”在北京國美電器甜水園店收銀臺前交款的市民常東青一臉喜悅,為自己這次遲來的決定慶幸不已。雖然現在是彩電銷售黃金季節,各廠家都在忙于降價,但是液晶電視降價在2006年春節前后就拉開了序幕,而高端的合資品牌成為降價的發起者。
2005年12月,索尼突然大幅下調其大屏幕液晶電視的價格,5款索尼液晶電視的降幅超過20%。隨后,夏普、松下、三星、LG、飛利浦等外資品牌大幅比肩“跳水”,跌幅動輒四五千元,某些型號的洋品牌液晶電視零售價比國內廠商的同類產品還便宜。外資品牌兵臨城下一個月之后,“集體失語”的國內家電企業終于硬著頭皮應戰。2006年2月,TCL宣布旗下2款液晶電視機價格大幅下調,最大降幅達20%。一些業界人士看來,這是外資彩電廠商打響針對國產品牌的價格戰的開始。
但是,在當時一些國內彩電廠商看來,外資品牌的價格戰是虧損的,不可能持續很長時間。而事實是,外資品牌的持續作戰能力顯然高于國內廠商們的預料。從目前來看,外資彩電廠商的優勢還在繼續擴大,而且開始從40英寸以上大屏幕等傳統優勢領域延伸到以往國產品牌占據優勢的32英寸、37英寸領域。
在國美電器,LG銷售人員稱37英寸液晶電視的價格從年初13000元降到8590元,到國慶之后還會再降。
而在海信品牌處,其銷售經理說:“國產品牌價格也有所下調,但不像外資那么大幅度跳水,因為幾乎已經到了利潤最低線。”
來自國美的數據顯示,以37英寸液晶電視為例,今年以來,國產品牌的價格只下降了10%,而外資品牌則下降了20%以上。據悉,現在市場上國產37英寸液晶電視零售價在6000元~8000元之間,而合資品牌液晶電視均價比國產品牌貴大約1000元~2000元。
賽迪顧問消費電子產業研究中心咨詢師田曉娜認為,當價格差距縮小到千元之內時,外商品牌的優勢盡現。“外資品牌在今年中國第二季度液晶電視市場中首次殺入銷量前三位,并占據兩席交椅,可以說是他們發起價格戰獲得的成功戰果。”田曉娜說。
“正由于國內彩電企業對液晶電視70%以上的成本沒有話語權,日韓彩電巨頭才敢于在中國市場大打價格戰。”田曉娜指出。
田曉娜以32英寸液晶電視為例,在其整機售價當中,包括TFT-LCD(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電路芯片等高技術含量的配件供應全部都掌握在韓國、日本、臺灣以及美國企業手上;中國本土企業能夠給這臺液晶電視附加上去的只有外圍構件、組裝的勞動力、品牌價值以及渠道流通的價值,而這些累積起來僅占整機價值不到25%;如果本土企業不附加自己的品牌價值而僅做代工出口電視,則只有8%的產業價值是中國廠商創造的。
“在進行價格戰時,外資品牌憑借產業鏈的優勢,其損失可從上游彌補,而國產品牌則生存艱難。”田曉娜感嘆道。“從2006年來看,國內彩電企業的平均凈利潤率僅為1.3%。”
液晶電視的核心器件是液晶面板,二者的關系就相當于電腦與芯片。在液晶電視的成本中,占據最大份額的也是TFT-LCD,其成本大約占據電視總成本的50%—70%。而全球液晶面板都來自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三大液晶電視面板廠商——三星、LG-飛利浦與臺灣友達的市場份額之和已近60%。
不僅僅市場份額處于絕對優勢,其生產線的更新的速度也讓國內企業望而卻步。最新的消息標明,三星和索尼合資的面板制造公司S-LCD今年7月已經開始了在第8代生產線上量產液晶面板。而LG電子和飛利浦電子合資的面板制造廠LPL(LG.Philips)的第8代生產線到明年也會開始生產液晶面板。更為先進的是,今年7月,夏普公司在日本大阪花費了5000億日元修建的第10代液晶面板廠已經確定了其液晶面板基板的尺寸。
相比而言,中國目前僅有三條第五代液晶面板生產線,主要應用于20寸以下的液晶顯示器,市場份額不足2%。
這樣一來,中國液晶電視企業只有花費高昂的代價從日韓、臺灣地區進口液晶面板,同時也把利潤的大部分交給日韓和臺灣企業。有人甚至表示,目前中國彩電企業銷售數千萬臺打著“MADEINCHINA”標識的液晶電視中,沒有一塊液晶顯示屏是中國大陸制造的,每一塊屏都來自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
“我們都是在為上游的日韓、臺灣液晶面板廠商打工。”一位液晶電視生產企業負責人如此戲稱到,“我們賺取的80%的利潤都給了面板商。
國內液晶電視企業還面臨另一個嚴重的問題,國外廠商實行“垂直整合”——既生產液晶屏又生產整機,并將絕大部分屏留作自用。如,松下去年留下了80%的液晶屏自用,而三星則超過了50%。“這樣,國內企業即使愿意花錢,也不一定能采購到面板。”田曉娜表示。
事實上,業內人士都很清楚上游資源完全受制于人將最終令自己陷入“生死困局”,但國內彩電行業要突破面板瓶頸談何容易。
2005年,當康佳、長虹、創維、TCL在國內彩電行業打拼多年后,終于意識到一條腿走路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只做一個整機制造商已經很難有大的發展。于是2006年1月22日,在深圳宣布,與深圳市政府旗下的深超科技投資有限公司成立深圳聚龍光電有限公司,以進軍液晶屏的制造。
但是在籌建超過一年之后,有報道稱深圳聚龍光電總經理劉曉東表示,聚龍光電項目尚遙遙無期,至于上何種產品線、何時出產品等均是未知數。有業內人士認為,聚龍的流產也可能與資金的缺乏和技術的缺失有很大關系。
“TFT-LCD生產線是一個‘燒錢’的產業。作為高投入高風險的大投入項目,TFT-LCD生產線只有不斷擴大投入和規模,才能產生效益。”田曉娜指出。以月產能6萬張基板的生產線來說,第四代生產線投資需75億元,第五代生產線需100億元,第六代生產線需200億元。目前國內TFT-LCD項目的投資多來自銀行貸款,在當前產業盈利前景十分黯淡的情形下,企業要想獲得更多的資金建設新一代生產線,顯然十分困難。
在田曉娜看來,從事這一行業的企業要么是真的財大氣粗,要么就要“打腫臉充胖子”。液晶行業的周期性又很強,并不斷受到新產品、新技術的挑戰,如后續大量資金不能及時跟進,都將影響這個產業的走向。“因此并不是誰都能‘玩’得起的行業。”田曉娜指出。比如,上廣電、龍騰光電、京東方早已計劃建設第6代生產線,但到目前為止仍未能籌集到足夠的資金,因此相關項目遲遲無法上馬。
除了生產線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田曉娜告訴《科技中國》,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的開發也是一項投資大、周期長的系統工程。比如,三星每年投入研發方面的費用超過3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250億元;而國內研發投入最大的企業華為,一年的費用也就是30億元人民幣,像海爾、TCL這樣著名的企業,一年的研發費用不足20億元,“這樣的投入,對于開發頂尖技術來說,幾乎是杯水車薪。”田曉娜感嘆道。
除了資金外,是否擁有技術人才是突破面板瓶頸的另一重大因素。TFT-LCD是微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新型材料和新型制造技術的綜合。TFT-LCD的生產更類似于手工藝品制作,流程控制、投料比例這些關鍵環節,都依照濕度、溫度的變化而改變,完全靠生產線工人長期的經驗來把握。遺憾的是,中國目前能掌握這些關鍵技術和環節的技術人才少得可以忽略不計。
2002年9月26日,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宣布董事會審議通過了收購韓國HYNIX半導體株式會社(HYNIX)所屬韓國現代顯示技術株式會社(HYDIS)TFT—LCD業務的議案。而其收購最看中的就是現代手中的液晶專利技術,以為收購完成后,就能將技術轉移到國內。
但實際情況是,京東方的液晶生產線由韓國員工全面掌控。京東方曾經希望逐步將國內的五代線移交給中國員工來運營,這一目標至今沒有實現。
“對國內企業而言,缺乏技術人才已成了致命傷。”田曉娜指出。
與資金、技術人才并存的另一大問題是液晶面板生產所涉及到的一些領域的技術缺失。田曉娜介紹到,TFT-LCD所需的原材料,如液晶屏專用基板玻璃、高性能液晶材料、大尺寸背光源、驅動IC等,國內基本上都處于空白。此外,中國企業也沒有液晶屏生產所需關鍵裝備的制造能力,全部依靠引進,如:清洗設備、光刻設備、成膜設備、超高真空設備等。
看到中國的這種現狀,友達光電董事長李耀曾表示,“內地10年內形不成完整的液晶生產鏈。”
國內家電企業在資金和技術上都存在短板,憑借他們自己的力量很難進入飛速發展的液晶面板產業。但是面板問題得不到解決,中國彩電企業將會在液晶時代的競爭中不斷喪失話語權,成為被“邊緣化”的一族。為此,廈華電子為國內家電企業提供了解決液晶電視面板供應的第二條道路——與上游企業結成聯盟。
對這條道路的前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家電專家、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認為,廈華與上游企業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大陸平板電視企業單純裝配生產的困境,同時擁有平板面板、模組和整機業務。令廈華在內地市場競爭中也占據了一定優勢。伴隨著內地液晶市場的發展,其他國內彩電巨頭也將加快向上游滲透的步伐。
2006年8月底,以受讓32.64%的股權的方式,世界五大液晶面板廠商之一的中華映管正式入主廈華。依據廈華與華映簽訂的《關聯交易協議》將優先提供廈華生產所需的LCD面板,并根據生產需要至少保證其40%的需求,特別是在每年8月至次年1月旺季貨源緊張時,華映必須確保公司所需。同時華映承諾,其供應給廈華的面板價格,不高于同一時期(同一月份)市場平均價格,在廈門保稅區內設立保稅倉庫,存放足夠保障公司30天生產所需的LCD面板數量。此外,華映還將投資2億美元在廈門建立年產500萬片的液晶屏模塊組制廠。在緊鄰華映的液晶屏模組廠的地塊上,一座廈華斥資13億元、設計年產能800萬—1000萬臺的平板電視工業園動工在即。
在廈華電子總經理呂鏡松看來,由于兩個工廠毗鄰,首先縮短了液晶屏供應距離,節省大量物流成本。此外,華映給廈華的液晶屏供貨將比目前國內其他彩電企業的液晶屏采購價格更優惠。
相比于成本優惠,更讓呂鏡松動心的是,廈華借助華映完成了向上游生產——液晶屏制造業的滲透。“目前平板電視所用的TFT液晶屏制造過程主要分兩階段,前一階段做好玻璃基板,灌完液晶后,再切成需要的尺寸;后一階段是將驅動IC、背光模組等組件組合成液晶模塊。經過兩道工序才制成液晶屏幕。”呂鏡松認為,華映的到來,使廈華可以介入到這兩個階段。
由此,在全球實現集面板、整機于一身,通吃產業鏈上下游的彩電企業主要為日韓巨頭的現狀下,廈華成為了國內唯一一家具備這種身份的彩電企業。
由于這種身份,保證了廈華生產制造的有序進行。
在今年上半年以32/37英寸液晶電視屏幕為主的,小尺寸面板的漲價和缺貨風波中,相比其他企業吃緊的面板供應,廈華依然能夠穩定地獲得面板資源,順利生產。
同時,廈華在“屏”資源的另一優勢,體現在改變了以往的產品研發模式。“過去上游供應商提供什么產品,下游廠商只能被動接受。而現在廈華就可以向上游企業直接提出各種技術和規格要求,讓上游供應商照單生產,從而實現上下游產業互動。”呂鏡松欣慰地說道。
最近,廈華發布的HW系列的“藍極”、“藍海”六大機型,則被呂鏡松稱為廈華與華映戰略合作之后,兩岸精英攜手打造的精品。“從所采用的芯片到整機電路設計到功能特點,均是廈華工程師和國際精英合作的結果,代表了中國乃至世界最先進的電視技術。”呂鏡松介紹道。比如,目前,廈華彩電全線產品包括平板電視,其整機各原材料零部件的再生利用率超過65%以上,符合歐盟關于信息家電產品回收再循環利用的有關規定。
呂鏡松表示,除了在上游關鍵零部件的直接支援外,華映擁有制造管理、品質改善系統、供應鏈與成本管理等方面的經驗,這些優勢已開始源源不斷地輸入廈華。一年來,廈華對品質與成本的改革優化,已取得一定成效且持續深化,廈華正成為兩岸彩電業的產業融合平臺。
比如,從研發設計這個源頭,廈華就開始進行質量控制與成本優化的考量,并通過對繁雜的零部件、材料等進行簡化與標準化,提高新品開發時效,并保證其競爭力。同時,廈華還導入JIT準時生產模式、MPS主生產計劃管理以及以財務數據為核心的MIS管理信息系統等。
“對于廈華而言,與華映的結合,最大的戰略意義在于打通了平板電視及傳統彩電供應鏈的垂直整合,也就是獲得液晶面板及顯象管資源供應上的優先保障;而在上下游技術資源共享以及更合理的產業鏈分工協作等方面,則實現有效對接與優勢互補。”最后,呂鏡松向《科技中國》如此評價了此次兩者的結合。
對于平板電視另一核心部件——芯片,廈華的先進模式同樣值得借鑒。從2003年起廈華先后與上游國際專業芯片巨頭紛紛組建聯合實驗室,與一般企業直接從廠家采購芯片成品不同,廈華彩電應用的芯片從設計階段,就提前介入生產流程,確保芯片與整機的融合,優化產品品質與性能保障。“這些芯片聯合實驗室的科研成果的知識產權都歸廈華所有。”呂鏡松對這一點非常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