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流獨清,不打價格戰(zhàn)
——在今天,國內彩電市場,各品牌紛紛操起價格戰(zhàn)屠刀,就連洋品牌也不能自清于市的混亂時代,一個能保持大眾的“價值”是品牌含義的第一位要素;能夠視短期市場份額為草芥,更多的著眼屬于未來的長久生命力的積蓄;一個相比精心于銷量、更加精心于品質,相比價格手段、更多的依靠優(yōu)秀產品征服消費者的品牌并不多見。
然而香荷的清芬恰恰源于她的出淤泥而不染:正式TCL對屬于消費者的價值的把握,才促成了一個年產400萬臺平板,國內最大的彩電企業(yè)的成功。在這個眾多品牌操刀價格大戰(zhàn),市場規(guī)模往往以利潤下滑和品質縮水為代價的背景下,TCL依然堅持首先是產品其次才是市場,把握產品的價格不如把握屬于消費者的產品價值的策略,成功塑造了一個不同于絕大多數平板品牌,決絕于混沌價格戰(zhàn)的品牌形象。
自06年年中以來,平板市場的價格大戰(zhàn)從沒有停止過。不僅國內品牌頻起價格殺機,洋品牌也加入了以價格爭奪市場的“降價”大軍。今年十一市場上,部分洋品牌產品大幅降價。例如松下兩款42英寸等離子電視均有超過4000元的下調;索尼多款產品降幅超過2000-5000元;其它洋品牌產品也有眾多產品做出超過3000元的價格調整。業(yè)界分析認為這樣超常規(guī)的降價,雖然能夠給洋品牌帶來短期銷量的增長,但是會在根本上損害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大幅的價格驟然調整,必然使人聯想價格下降的原因:是成本降低、配件縮水、還是原有價格利潤奇高?這必然在消費者和業(yè)界同人心中劃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消費者選擇洋品牌產品,更多的自然是看中的品牌帶來的品質保證和附加價值。集中的大幅度的無論是否便隨著品質的下降,都會意味著品牌附加價值的減少。而對于其前在高價為購買產品的消費者則形成一種心理傷害;對于有意選購該品牌其它產品的消費者則不敢輕易做出決斷——沒有人知道下個降價期同一款產品價位會如何調整;巨額的價格調整更會使得該品牌新上市的產品成為燙嘴的熱豆腐,無人敢在第一時間品嘗。
業(yè)界分析認為,一款產品能夠以超過售價20%的幅度調整價格能說明的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價值和價格的偏離。消費者購買一款產品,首先關心的不是價格問題,而是價值。無論是來源于主要功能、附屬功能、工業(yè)設計或者是品牌文化的價值都是消費者先期考慮的因素。市場產品定價只有價格和價值統(tǒng)一,既所謂的“物有所值”,才能最終贏得消費者的青睞。洋品牌產品,看似巨額讓利的優(yōu)惠,恰恰說明產品加值和價格的偏離,說明在產品價格上“定價標準”的錯位,品牌誠信的缺失。常此以往最終損害的將是品牌自身的市場認可度。
TCL的平板產品策略,則與那些動不動就打價格的品牌不同。TCL產品更加側重內功的修煉,同時執(zhí)行穩(wěn)健的價格。TCL平板產品價格調整往往伴隨上游資源價格調整導致的成本降低,同時TCL產品在上市之初就采取務實的價格策略,做到物有所值,把產品價值真正的回饋給消費者。
然而,務實的價格策略和價值回歸大眾的市場方針執(zhí)行起來并不像說出來那么簡單。產品的價值究竟在哪里,消費者需要怎樣的價值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產品價值永遠是一個品牌的產品利于不敗之地的更本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