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性和差異化戰略的作用下,日本彩電企業在中國的彩電市場上,經歷了1996年和2005年發展的兩個拐點。
CRT時代的1996年是日系彩電在中國市場的第一個拐點。1996年3月,長虹向全國發布了第一次大規模降價宣言——降低彩電價格8%~18%。此后,彩電價格戰正式展開并延續下來,以康佳、TCL、長虹等為代表的中國彩電企業發起一輪輪的價格戰。
這場價格大戰,直接導致兩個結果:一是中國彩電三強(長虹、康佳、TCL)格局形成,中國品牌開始主導彩電市場;二是日系主導時代的結束,此前,日企普遍以領導者形象出現,此后則逐漸走向萎靡,徘徊低谷,多年沒有實現大的改觀,還受到了韓企和歐美企業的嚴峻挑戰和威脅。
當然,不少人認為,日系彩電最輝煌的時代莫過于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消費者普遍以買到日本彩電而自豪,日立,東芝,三洋,松下,索尼等成為大多數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品牌。但某日本消費類電子企業中國區高級公關專員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則表示,那段輝煌的歷史需要辯證看,那時,中國人均收入較低,消費力水平不高,當時的中國市場相對于現在,并不算一個很大的市場。所以,彼時日企在中國市場的輝煌也是相對的。
平板電視時代的2005年是日系彩電在中國市場的第二個拐點。此后,日企在中國市場展開了一系列的調整策略,逐漸取得了良好業績。
一是中國市場已與上世紀80年代的消費力水平不可同日而語,日企更為重視中國市場,甚至表示“不在中國市場成功,就會在全球市場敗北”。絕大多數企業都將品牌戰略放在首位,企圖以此喚醒人們對其在上世紀80年代的品牌記憶。
二是產品策略迅速調整,從2005年開始,日企全部將彩電產品鎖定平板電視,果斷丟掉CRT電視這一市場包袱。
三是平板電視的產品重點轉向了高端大屏,不過,到了2006年,就調整為以中高端產品為主,以低端產品為輔的高中低端產品全線布局。賽諾市場研究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葉平表示,2006年年底,索尼推出U200、V200、X200系列40英寸液晶機型,U200系列為低端機型,是搶市場的主力,對其40英寸液晶電視的銷售額貢獻率達46%。
四是在價格策略方面,不再固守高價格,從而2005年下半年開始動用了低價手段,與國產品牌和韓國品牌開打價格戰,并在2006年“十一”發起的價格戰后取得明顯成效。日企靠低價贏得了市場,但同時也靠中高價位贏得了利潤。
仔細分析日企在中國從1996年開始低迷的根本性原因正是其共性所致:表現理性穩健的另一面就是策略不靈活,難以隨機應變;而在2005年開始恢復的根本性原因則是緣于一系列的策略調整:由忽視中國市場到重視中國市場,市場策略更為靈活,走出了被動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