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數字電視的社會公益性,作為網絡運營商不能自行定價,巨大的財務空缺由政府進行彌補,但這些補助與虧損數額仍有非常大的差距。
全國能夠盈利的有線電視網絡運營公司到底有多少?目前,記者所掌握的信息并不一致。一位業內廠商的董事長告訴記者只有一家,即杭州華數。華數是全國僅有兼具廣電和電信資本合營的運營商。記者在其他場合得到的數據是兩家,除此之外,記者通過公開信息也了解到還有其他少數幾家網絡運營公司披露過盈利的消息。
這些數據得出的結論是全國各地有線數字電視網絡運營商的財務狀態普遍不佳,其盈利能力及盈利前景都讓人擔憂。
即便是被稱為佼佼者的杭州華數,其負責人卻向記者披露其運營是虧損的。該公司副總經理沈林華告訴記者說,去年華數的數字電視業務虧損額達到6197萬元。沈林華透露說,由于運營成本繼續提升,在現有的電視收費標準下,公司連年虧損導致入不敷出。數據顯示,華數2004年虧損額為60萬元,2005年為2358萬元,而去年則擴大至6197萬元。但沈林華并未告訴記者,這一數字是公司整體運營情況,還是限于傳統有線數字電視業務的收入情況。
杭州數字電視在全國率先實現了雙向互動,電視機實現了電腦的基本功能,用戶可以體會到許多雙向點播的服務內容。而在當初定價時,由于考慮到老百姓的接受能力,14元的基本費用一直被保留到現在。
直到現在,由于數字電視的社會公益性,作為網絡運營商華數不能自行定價,巨大的財務空缺由政府進行彌補,前年華數獲得的政府補助為868萬元,去年則為1450萬元,這些補助與華數的虧損數額仍有非常大的差距。迫于收入壓力,杭州數字電視向杭州市物價局申請舉行有線數字電視基本收視維護費聽證會,提議每戶數字電視基本費用由14元升至22元。華數的初衷是,如果公司連年虧損則勢必影響到以后業務的發展。
但華數提議每個月多收8元的方案在杭州地區引起了激烈的討論,各方意見均認為8元提升的幅度過大。
華數公司另一副總經理勵怡青最近發表觀點認為,有線網絡的投入都是由有線公司承擔,各地政府的漲價政策卻阻礙多多。有線公司巨額的資金投放到底得到了什么,有沒有帶來發展空間,這是有線網絡最堪憂的問題。勵怡青對有線數字電視未來發展的迷茫觸動了產業的痛處。
在南京,由于將數字電視與機頂盒進行捆綁,南京網絡運營商的做法遭遇到了社會巨大的抵觸,甚至有人將其稱為“利民變為坑民”之舉。南京的做法是將原來的15元的收視費用提升到24元,免費贈送機頂盒,擴增10多個電視頻道。但對于未進行數字轉換的家庭用戶,只保留少數幾個電視頻道。南京廣電的解釋是,大量模擬信號占用了頻譜資源,為了更好地發展數字頻道,所以才做出減少模擬信號的決定。
南京廣電做法激起了眾多市民的反對,有人將其視為壟斷集團,甚至南京市工商聯還向市場市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提交了一份相關的提案,反對南京廣電的平移舉動。各地廣電在整體平移過程中,遭遇了各地群眾或多或少的質疑,這引起了政府相關部門的關注。相關領導做出批示指出:有線電視數字化關系千家萬戶,有很強的公益性,群眾看電視是基本文化權益,要始終堅持公益性的性質不動搖。
作為北京地區的網絡運營商,歌華已經上市,其股票目前形勢大好,其市值不斷攀升,已經遠遠超過其凈資產總額。但這并不代表歌華的業務能力有多么出色,就在9月,北京廣播電視局仍向歌華撥付了達8000萬元的有線電視轉換專項補貼。目前,歌華在北京的有線電視收納維護費用一直維持在18元,在全國仍屬低價位。
歌華作為上市公司,肩負著盈利壓力,但是,廣電業務的公益特性仍然要求其不能完全按照市場規則行事。歌華官方也表達,至今也沒有很好地解決盈利模式的問題,歌華短期內面臨較大的網絡改造和發展用戶的高成本問題,所以短期內業績很難有明顯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