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平板近年來長期利空平板市場的做法,其實是戰略衰退的典型表現,這與國內CRT產業演進過程有著驚人的相似;在奧運經濟的帶動下,預計全年平板電視的銷售量將從去年的380萬臺增長到750萬臺,運動高清市場將極具后勁。
“十一”黃金周外資平板再度出現價格倒置現象,將價格降到歷史最低點。已經熟悉外資戰法的國產陣營在黃金周期間以價值戰再擴戰果。其中,作為國內平板巨頭之一的康佳,國慶期間40英寸以上銷售量達到3萬臺,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5倍,同時利潤率也創下歷史最高水平,其作為主推產品的i-sport36系列運動高清液晶,銷量與利潤率再創新高,成為高端市場的標桿產品。
戰略衰退 外資將重蹈CRT覆轍?
外資平板品牌連續三個旺季開打價格戰,雖然能在市場份額上有所提升,但卻帶來其平均利潤的大幅度下降。“自去年年底以來外資企業利潤率開始低于全行業利潤率水平,而且局面有逐步擴大的趨勢”,據《1—8月電子信息產業經濟運行情況》顯示,“1—8月外資企業實現利潤增長率已遠低于全行業平均增速,占全行業的利潤比重已開始有明顯的下降”。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所副主任陸刃波表示,外資平板近年來長期利空平板市場的做法,其實是戰略衰退的典型表現,這與國內CRT產業演進過程有著驚人的相似。
據了解,在中國彩電業的CRT年代,一度雄踞一方的外資品牌,隨著上下游競爭格局的開放而被國產品牌取得絕對優勢,被迫在2003年開打價格戰,短期內取得了銷售量上的提升卻使利潤嚴重下滑,到2004年中期大多數外資品牌被迫選擇退出中國CRT市場。
陸刃波進一步分析,縱觀整個消費電子產業的發展趨勢,隨著上游技術、面板供應等開放化,同時下游競爭日趨充分,在消費電子領域的戰略衰退現象不時發生。如今,國內平板產業格局上下游開放化更為顯著,特別是面板供應關系的改善,外資品牌連續3年不斷發起價格戰攪局,背后或將是戰略衰退的被動舉措。
據記者觀察,以此觀點衡量外資品牌近年來的市場表現,眾多問題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釋。近年來隨著外資品牌不斷價格跳水,各類負面事件也隨之接踵而來,以合資品牌使用臺灣屏的“臺灣屏”事件為代表,“翻修門”、“裸機門”、“爆炸門”等頻頻曝光,一方面是低附加值、高銷售額的盈利現狀讓其經營體系包括上游組件采購、品質檢控甚至是售后體系均遭受高負荷壓力,另一方面更可成為其戰略衰退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