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廠商之所以將心思花在打價格戰和炒概念上,也是不得已的事情。國產液晶電視產業發展中的最大瓶頸,不是產能規模,不是品牌認知度,而是核心技術的缺失。
液晶電視的關鍵部件是“面板”,約占整個成本的80%,然而,面板的核心技術掌握在日本、韓國以及我國臺灣地區企業手中,國產品牌在技術上受制于人。
知恥而后勇,越來越多的國內廠商加入到上游面板的研發中。今年年初,國內彩電四巨頭TCL、創維、康佳、長虹與擁有深圳市政府背景的“深超公司”共同成立“聚龍”,攜手進軍上游液晶面板領域。4月下旬,京東方以增資擴股方式正式加盟聚龍。6月26日,上廣電與龍騰光電兩家液晶面板生產企業低調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合資建設液晶模塊廠。然而,面板領域的熱鬧卻難掩國內液晶電視廠商的酸楚,由于沒有生產平板電視顯示屏和控制芯片的核心技術,國內企業的處境仍很尷尬,只能扮演“組裝者”角色。
趙亞洲說:“雖然國內廠商在面板生產線的研發和引入上有很多動作,但是,包括京東方和上廣電在內,目前的LCD生產線還是5代和第5.5代的,不具備大屏幕液晶電視的生產能力。要實現37英寸以上液晶電視的量產,需要6代以上的LCD生產線。”
目前,國內品牌液晶電視的大屏幕LCD面板基本采購于國外或我國臺灣地區。從全球液晶面板產業格局看,40%的板材都來自臺灣地區,海信在不少產品中都選用了友達、齊美的液晶屏。臺灣友達已經是全球第一大液晶顯示器面板供應商,隨著7.5代線年底的開工,其在上游的壟斷優勢將更加明顯。另外,三星與索尼兩大巨頭于7月14日簽訂共同生產第8代TFT液晶面板合同,目標瞄準了大屏幕液晶電視(50英寸級)市場,計劃月產50000只液晶面板。
借助第7代以及最先進的第8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索尼和三星將進一步擴展大屏幕液晶電視市場,同時也保證了兩家公司獲取穩定的面板供應。相形之下,國內的5.5代生產線已經落后于國際發展潮流,這意味著,隨著消費者對大尺寸液晶電視需求的增加,之前投資的生產線將面臨被淘汰的危險,巨資投入也將付之東流。
液晶電視市場洗牌在即
液晶電視市場容量不斷增加,但國內品牌的技術落后使得產品難以形成差異化競爭,各生產廠家爭奪市場的手段仍以價格戰為主。在不掌握核心技術的前提下,若想在價格戰中占據有利位置,生產廠家必須形成量產,因此,眾多小品牌將在價格戰中逐漸被淘汰,市場洗牌在即。
另外,隨著信息產業部正式頒布高清數字電視終端顯示標準,高清液晶電視的門檻大幅提高,國內彩電行業的高清混戰終于有了規則。高清標準的出臺將加速市場上“真高清”對“偽高清”的淘汰,決定2006年液晶電視的市場格局。
陸刃波表示,由于目前液晶電視品牌已經多達40個,整個電視行業將進入市場“淘汰賽”階段。2006年,中國液晶電視市場份額進一步集中,同時,隨著消費者消費需求的進一步細分,平板電視在產品和技術領域都將面臨全面升級。
中國液晶電視市場呈幾何級數增長,外資品牌當然不愿作壁上觀,通過最有效的價格策略發力無疑是最快見效的辦法。
趙亞洲說:“由于國產彩電企業沒有掌握上游核心技術,平板電視LCD-TFT屏幕模組的前面板、背光板、背光源和基本電路等核心部件都是從國外廠商手中整體買進,導致國產平板電視的利潤空間極其有限,價格戰更讓國產廠商陷入窘境。”
國際家電巨頭正在朝利潤率更高的第7代、第8代液晶屏進軍,國內面板廠商卻還在中低端的領域徘徊,導致中低端產能日益過剩。在液晶電視上游企業拼命擴張的同時,終端企業的境況卻不盡如人意。據知情人士透露,2005年,部分生產液晶電視的外資企業利潤率可達50%,而國內廠商的毛利率卻已經降到2%~3%,有些甚至是“賠本賺吆喝”。一部分國內廠商在支撐不住的時候,自然會“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