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板顯示領域,等離子技術先行一步。由于采用自發光的機制,在色彩、對比度、亮度、可視角、運動場景等方面具有優勢。而液晶電視雖然起步晚,但是已經后來居上,憑借尺寸線齊全、分辨率高等優勢占據一方霸主。一向固守大屏幕的等離子面對液晶電視的攻勢一直處于保守的防御姿勢。特別是在價格變動上,一直處于被動狀態。而價格優勢廠商和消費者最關注的因素,這又導致了手里沒有上游資源的國內廠商的一邊倒,加劇了消費者向液晶技術的傾斜。
在定價策略上,市場本身的競爭程度會起決定性的作用。等離子屏資源牢牢掌握在LG-飛利浦、三星、松下、日立、先鋒等五家廠商手里,液晶則與之不同,尤其是臺灣廠商的地位大大加劇了液晶屏資源廠商間的競爭,這是得液晶技術雖然是后起之秀,但是在價格策動能力方面卻遠強于對手等離子技術。國內電視廠商出于對于屏幕資源安全性的考慮也愿意選擇上游資源豐富的液晶技術作為主打產品。這無疑使國內平板產品線形成了液晶電視遠豐富于等離子的情況。而在液晶領域已有重大投入的國內廠商自然也會把宣傳的重點放在液晶領域,因此在輿論上液晶的優勢也是非常明晰的。
另一個問題在于能夠影響消費者決策的主要因素除了賣場就是輿論(消費者往往不是技術專家,更容易被片面的說法誘導),這是得消費者聽到的更多的信息是液晶的“好”。同時等離子又不能或者是很難生產出符合國內主流尺寸:32/37英寸的產品,使得消費者選擇等離子的可能性變得更小。因此,平板市場出現一邊倒的局面是很難避免的。從表面將這似乎是廠家和輿論的誘導在起作用,而實際上真正的原因是市場規律本能的使廠家們選擇了上游資源更安全的液晶:在這里消費者只能選擇廠商的選擇,而不是技術本身。 技術之爭永遠不是市場的本質,哪項技術能夠照顧更多人的利益,則哪項技術將最終取勝。等離子液晶之爭實無意義,與其打口水戰,遠不如去認真的耕耘市場。 回顧7月,平板市場存在著太多的不確定:價格的調整何時是頭、平板產品的3C融合到底該怎么走、等離子的命運會如何、液晶在大屏幕領域還能走多遠……等等。對于這些問題的回答,只能留給未來,而給消費者的建議是:不貴夠用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