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平板電視銷售額已占中國市場55%,年增長率高達137%。在這場新產業競跑中,外資品牌倚仗自身在面板制造上的配套優勢,掌控市場發展。相比之下,由于沒有這種上游資源優勢,廈華、TCL、創維等前五名品牌雖然占據了60%的份額,但市場利潤偏低,經常陷入被動。2004年上半年市場出現過的液晶面板供需矛盾,就是外企優先供應自己體系內的企業所致。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陸刃波指出,由于近兩年平板電視市場的急劇放量,使面板資源整體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掌握上游資源或者對上游資源的整合將成為今后中外品牌競爭的關鍵所在。
面對窘況,彩電企業謀劃上游面板制造,欲打破日韓及中國臺灣地區廠商的壟斷格局,但較高的投資門檻橫亙面前。據了解,建一條第6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的投資需要20億美元,這是國內任何一家彩電企業都不能獨自承擔的,需要政府之手推動。
正好在此時,迫切尋找產業發展空間的深圳市政府,決定構筑完整的平板顯示產業鏈。1月22日,TCL、創維、長虹、康佳和有著政府背景的深超科技投資公司合資成立了聚龍光電公司,建設6代以上的液晶面板生產線。4月份,聚龍光電又引進京東方入股40%,以期解決制造技術瓶頸。
由新帥趙勇主政的長虹沖勁更大,又拉攏彩虹集團,決定首期投資3億多美元創立國內首條等離子面板生產線,年產能為160萬片。據悉,該項目最快將于6月開工,長虹有可能成為國內等離子面板的源頭供應商。
與四大彩電企業從頭做起的路線不同,全球平板八強之一的廈華展開上下游產業垂直整合:一方面,通過產業結盟的形式,與全球主要平板電視面板廠商三星、LG等達成深層次合作,并成為LG在中國市場的最大客戶;另一方面,以股權為紐帶,主動承接產業轉移,引入臺灣中華映管入主。
事實上,臺灣地區正成為全球液晶面板的制造中心,2005年的出貨量已達1170萬片,占全球的60%以上。而且,臺灣產品在技術品質上與日韓一致,且性價比更具競爭力,以致索尼、松下、東芝、JVC等幾乎都從臺灣外購液晶面板,采購比重約達60%。
廈華電子新聞發言人魏自力表示,引入華映使廈華能夠迅速切入液晶面板制造領域,獲得及時、穩定的上游資源供給,保證了生產制造的有序和品質穩定。同時,改變了以往的產品研發模式,可以向上游企業直接提出各種技術和規格要求,從而實現上下游互動,加快新品推出速度,其47英寸液晶電視比其他品牌的46英寸便宜3000多元,就是這種產業整合的效果。
在政府支持下,彩電企業通過各種路徑涉足平板電視面板制造,贏得各方喝彩,但風險較大勝負難料。日前,三星-索尼、夏普等決定上馬第8代生產線,并擬于2007年投產營運,勢必進一步推低市場價格,42英寸液晶電視面板價格就已從年初的1100美元下跌至現在的800多美元。面板價格戰已讓新進入者“流血不止”,京東方去年巨虧16億元就是警鐘。
“目前,融資、稅收政策不健全,產業配套還有許多缺口,無疑抬高了彩電企業涉足面板領域的難度。”賽迪顧問消費電子咨詢事業部一位分析師表示。在元富證券分析師李剛看來,當前內地企業缺乏面板制造的相關背景,缺乏大批技術和管理人才,而解決問題有待時日。中國彩電業要想“全面復興”,還需跨越出口、產能、標準乃至增長模式等重重關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