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液晶電視繼續了2005年的爆發式增長態勢,進入全面擴張期,其市場優勢地位日趨明朗。在液晶電視快速發展的同時,各品牌在2006年的液晶電視市場競爭態勢更為復雜多變,從總體上看,國內品牌在各細分市場均衡發力,將32英寸作為突破點,而國外品牌則表現為營銷重點突出,在40英寸及以上尺寸體現競爭優勢。在北方、華東、華中、南方四大區域市場,國內品牌整體占優,牢牢把持住各區域市場銷售量前三名。在尺寸競爭方面,32英寸和37英寸充當了成長的“發動機”,而40英寸及以上的大尺寸增長迅猛,搶占大屏平板電視近半壁江山。在價格方面,30英寸級液晶電視降幅在30%左右,40英寸及以上尺寸的降幅最猛,27英寸以下的液晶電視價格下降趨緩。而對于2007年液晶電視市場,專家預測市場依然會繼續大幅增長,但增速將放緩,同時,大屏化、全高清化和價格降低,成為2007年的液晶電視發展的關鍵詞。
2006年液晶電視繼續了2005年的爆發式增長態勢,進入全面擴張期,其市場優勢地位亦日趨明朗。
在市場規模方面,據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2006年液晶電視的市場規模將達366萬臺,與2005年市場規模126萬臺相比,增幅將達199%;在銷售額方面,2006年液晶電視的銷售額將達340億元,與2005年銷售額達到124億元相比,增幅將達174%。從以上數據不難看出,液晶電視市場在2006年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增長勢頭。不過,與2005年液晶電視迅猛增長的態勢(市場規模增幅達478%,銷售額增幅達490%)相比,2006年液晶電視市場增速開始放緩,進入平穩的發展階段。
來自中怡康統計的數據也支持了液晶電視市場增速放緩的觀點,2006年液晶電視的銷售量達到了384萬臺,同比增長180.1%,銷售額達到358億元,同比增長194.6%。
液晶電視市場的優勢地位更加明朗,這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產量增幅最大,季度產量已突破500萬臺。據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2006年前三個季度,CRT電視的產量達到4682.2萬臺,同比下降3.9%;等離子電視的產量達到101.3萬臺,同比增長46.2%;背投電視的產量達到88.3萬臺,同比增長50.7%;液晶電視產量增幅最大,產量達到1277.8萬臺,同比增長97.6%。
二是銷售額已逼近占有市場主流地位的CRT電視,2006年第三季度,CRT產量占整體電視總量的91%,銷售額占整體電視總量的49%,而液晶電視占整體電視總量雖然只有7%,但銷售額卻占整體電視總量的39%;在第四季度,液晶電視銷售額更為逼近CRT電視,CRT產量將占整體電視總量的87%,銷售額將占整體電視總量的48%,而液晶電視將占整體電視總量的10%,但銷售額占整體電視總量的42%。
三是大屏液晶電視迅速搶占等離子電視的市場空間。2005年40英寸以上的大屏幕市場由等離子電視統治,但到了2006年,其地位受到了液晶電視的嚴重威脅,液晶電視在40英寸左右的市場已占接近一半的市場份額。據中怡康提供的數據,在液晶電視方面,2006年35英寸-39英寸的液晶電視銷售額占整個平板電視市場份額的16%,40英寸及以上的液晶電視則占整個平板電視市場份額的30%,兩項合計達46%,而在2005年其兩項合計的份額是23%(分別是11%和13%)。
在等離子電視方面,2006年40英寸-49英寸的等離子電視銷售額占整個平板電視市場份額的17%,50英寸-59英寸的等離子電視則占整個平板電視市場份額的2%,兩項合計達19%,而在2005年其兩項合計的份額是39%(分別是36%和3%)。
液晶電視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優勢地位日漸明朗最直接的原因有二:一是上游液晶面板廠商對液晶面板不斷擴產,導致面板價格下調。在液晶電視的成本結構中,面板占據很大比例,而面板價格的下調,使液晶電視的降價成為可能。二是廠家的集體發力。絕大多數彩電企業向液晶電視傾斜,將生產和新品開發的重點轉向液晶電視。據中怡康提供的數據顯示,2005年各廠商共向中國市場投放了371款液晶新品,占整個彩電市場新品的30%,2006年僅前三個季度,各廠商向中國市場投放的新品就達到379款新品,占整個彩電市場新品的48%。
品牌:國內均衡發力,國外重點突出
在液晶電視快速發展的同時,各品牌在2006年液晶電視市場的競爭態勢更為復雜多變。從總體上看,國內品牌在各細分市場均衡發力,將32英寸作為突破點,而國外品牌則表現為營銷重點突出,在40英寸及以上尺寸體現競爭優勢。
據中怡康提供的1月-10月液晶電視零售額數據顯示,海信、TCL、康佳、廈華、創維、長虹等國內品牌零售額占比最大的尺寸均是32英寸,而索尼、三星、東芝等國外品牌零售額占比最大的尺寸則是40英寸或42英寸。可以看出,國內品牌將發力重點集中于市場的主流尺寸32英寸和37英寸之上,而國外品牌重點轉向大屏,培育高端市場。
國內外品牌市場策略的不同,也直接影響其各自銷售量和銷售額的排名情況。國內品牌仍占據銷售量的大部分市場份額,據賽諾提供的2006年1月-10月全國液晶電視統計數據顯示,在銷售量占有率前十名的廠家中,前六名均由國內品牌占據,分別是:海信為12.86%,創維為11.12%,廈華為10.61%,TCL為10.42%,康佳為9.23%,長虹為7.52%,銷售量占有率總計達到61.76%。國外品牌三星(5.95%)、飛利浦(5.24%)、東芝(5.11%)和索尼(4.93%)緊隨其后。
不過,賽諾提供的2006年1月-10月全國液晶電視統計數據表明,雖然前十位的6個國內品牌廠家銷售量占有率達到61.76%,但銷售額占有率只有51.77%,分別是海信(11.69%)、創維(9.49%)、廈華(8.08%)、TCL(9.36%)、康佳(6.70%)、長虹(6.45%)。而國外品牌銷售額占有率一改國內品牌壟斷的局面,其中,三星位列第四(8.71%),索尼(7.99%)位列第六,東芝(7.95%)位列第七,飛利浦(6.30%)位列第十。
其實,國外品牌的銷售量占有率不高但銷售額占有率較高的事實一直存在,由于高端意味著高利潤。在2006年國外品牌依據其自身的技術優勢,在高端發展勢頭表現比以往更為迅速和明確,以此遠離低端小尺寸液晶電視的價格血戰。
區域:國內品牌銷售整體占優
各個區域的品牌的表現情況無疑將直接影響整體市場的品牌結構。據賽諾2006年1月-10月分區域液晶電視品牌統計數據,在北方市場,海信、廈華和TCL無論是銷售量還是銷售額都分列第一、第二和第三;在華東市場,銷售量位列前三的是海信、廈華和創維,而銷售額位列前三的分別是海信、三星和創維;在華中市場,海信、TCL、創維無論是銷售量還是銷售額都位列第一、第二和第三;在南方市場,銷售量分列前三的是創維、TCL和長虹,而銷售額位列前三的則分別是東芝、索尼和創維。
可以看出,在四大區域中,銷售量前三名都被國內品牌牢牢把持,國外品牌排名靠后。但在銷售額方面,國外品牌在經濟發達的南方市場,拿下了前兩名。
按城市級別劃分的銷售情況是:國外品牌在北京/上海/廣州級別中占優,而國內品牌在超大型城市、特大型城市、大型城市、中型城市和小型城市取勝。據賽諾提供的2006年1月-10月分城市級別液晶電視品牌統計數據顯示,在北京/上海/廣州級別,國外品牌銷售額占比達到56.51%,國內品牌銷售額占比達43.94%,國外品牌銷售量占比達到44.67%,國內品牌銷售量占比達55.33%;在超大型城市方面,國外品牌銷售額占比達到43.70%,國內品牌銷售額占比達56.30%,國外品牌銷售量占比達32.06%,國內品牌銷售量占比達67.94%;在特大型城市,國外品牌銷售額占比達到37.75%,國內品牌銷售額占比達62.25%,國外品牌銷售量占比達27.49%,國內品牌銷售量占比達72.51%;在大型城市,國外品牌銷售額占比達到33.21%,國內品牌銷售額占比達66.79%,國外品牌銷售量占比達23.62%,國內品牌銷售量占比達76.38%;在中型城市,國外品牌銷售額占比達到27.06%,國內品牌銷售額占比達72.94%,國外品牌銷售量占比達19.83%,國內品牌銷售量占比達80.17%;在小型城市,國外品牌銷售額占比達26.28%,國內品牌銷售額占比達73.12%,國外品牌銷售量占比達18.81%,國內品牌銷售量占比達81.19%。
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國內品牌在分級別城市的銷售情況整體優于國外品牌,并且在越小的城市,其渠道的優勢越明顯,國外品牌則與之相反。
尺寸:32/37英寸成為“發動機”
2006年液晶電視在32英寸和37英寸充當了成長的“發動機”,而40英寸及以上的大尺寸迅猛增長,搶占大屏平板電視近半壁江山,嚴重地威脅等離子電視在大屏幕領域的優勢地位。
據中怡康提供的2006年1月-10月分尺寸液晶電視零售額數據,15英寸及以下尺寸占比為0.31%,17英寸占比為0.19%,20英寸占比為4.73%,23英寸占比為0.21%,26英寸占比為3.89%,27英寸占比為2.63%,30英寸占比為0.30%,32英寸占比為29.07%,37英寸占比為19.46%,40英寸占比為17.34%,42英寸占比為14.91%,46英寸占比為2.55%,47英寸占比為4.07%,47英寸以上占比為0.04%。而從中怡康提供的2006年1月-10月分尺寸液晶電視零售量數據可看出,32英寸和37英寸居主流地位,占比分別為35.09%和15.73%。
在各尺寸增長幅度方面,據中怡康提供的2006年前三季度液晶電視各尺寸增長幅度的數據,20英寸銷售額同比增長6.5%,銷售量同比增長24.9%;26英寸銷售額同比增長52.2%,銷售量同比增長102%;27英寸銷售額同比增長73.3%,銷售量同比增長116.1%;32英寸銷售額同比增長180.2%,銷售量同比增長314%;37英寸銷售額同比增長167.3%,銷售量同比增長280.4%;40英寸銷售額同比增長1083.9%,銷售量同比增長1351.6%;42英寸銷售額同比增長633.5%,銷售量同比增長1030.3%。
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32英寸和37英寸是液晶電視的主流尺寸,而40英寸及以上尺寸的增長幅度最快,尤其是國外品牌都開始將液晶電視市場策略的重點轉向大尺寸領域。如三星在2006年前三季度40英寸銷售額市場份額由2005年的1.5%提高到4.5%;索尼在2006年前三季度40英寸銷售額市場份額由2005年的1.8%提高到5%;東芝在2006年前三季度42英寸銷售額市場份額由2005年的1.0%提高到2.5%;飛利浦在2006年前三季度42英寸銷售額市場份額由2005年的0.9%提高到1.8%;而另一主流國外品牌夏普,在2006年前三個季度并未在中國市場投放40英寸以上的液晶電視產品,不過,夏普最近已明確了在中國市場的大屏高端戰略,并于最近將46英寸和52英寸等大尺寸液晶電視新品作為年底銷售的重頭戲。
價格:大屏縮水最多
從中怡康提供的2006年1月-10月液晶電視各價格段銷售數據看,6000元-7999元和8000元-9999元的液晶電視最受寵。6000元-7999元的液晶電視1月-10月銷售量的占比最高,達到17.76%,其次是8000元-9999元的液晶電視,占比達到15.97%。而在銷售額方面,8000元-9999元的液晶電視占比最高,達到14.97%,而6000元-7999元的占比位列第二,為12.92%。
而從品牌來看各價格段占比來看,海信、TCL、長虹、康佳、創維等國內品牌占比較高的價格段均是6000元-7999元和8000元-9999元,而三星、索尼、東芝等國外品牌占比較高的價格段基本是18000元-19999元和19999元以上。這亦是國外品牌出擊高端市場的一個體現。
其實,對于液晶電視來說,其價格降幅也是業界較為關注的一個因素。綜合來看2006年液晶電視的價格下降情況,主要表現為三大特征:一是30英寸級液晶電視降幅在30%左右,二是40英寸及以上尺寸的降幅最猛,已逼近等離子電視的價格。三是27英寸以下的液晶電視價格下降趨緩。
據中怡康提供的2006年前三季度液晶電視價格數據,15英寸、17英寸和23英寸的降幅均為16%,20英寸的降幅為14%,26英寸的降幅為24%,30英寸和37英寸的降幅均為30%,32英寸的降幅為32%。當然,降得最猛的還是40英寸及以上尺寸。如40英寸液晶電視去年9月的平均價格是17739元,今年9月平均價格跌至12959元;42英寸液晶電視去年9月的平均價格是22806元,今年9月平均價格跌至14284元;42英寸以上的液晶電視去年9月的平均價格高達48853元,今年9月平均價格則大幅縮水至19544元。
趨勢:增速放緩,大尺寸化成必然
在即將到來的2007年,液晶電視將有怎樣的表現?專家預測,2007年液晶電視市場依然會繼續大幅增長,但增速將放緩。
來自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預測的數據顯示,2007年液晶電視的市場規模將達到674萬臺,銷售額將達517億元。而中怡康認為,2004年—2006年液晶電視市場規模分別增長了296%、415%和219%,預計2007年市場規模增幅將在50%以上,市場規模將達636.3萬臺,銷售額將達488億元。
在液晶電視產品方面,大屏化、全高清化和價格進一步降低,成為其在2007年的發展趨勢。2006年液晶電視在各個尺寸均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中小屏幕正快速侵蝕CRT市場,但到了2007年,液晶電視向大屏幕傾斜的勢頭將更加明顯,不斷向大尺寸擴張,40英寸以上的液晶電視將成為生力軍,迅速擴大比重;隨著數字電視開播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日益臨近,全高清(FULLHD)產品占比也將進一步提升;在價格方面,依然會延續2006年的下降勢頭,尤其是在40英寸及以上尺寸,隨著國際上游面板廠商第七代、第八代生產線的開發和擴產,大尺寸液晶電視依然會保持比中小尺寸更大的價格降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