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來,彩電市場發生了更多新的“大勢”:4K信號來了,2019年春晚5G+4K+VR構成了新體驗;廣電部門加速融媒體戰略,得到國家最高領導人的大力肯定;同時,這一年彩電終端銷量沒怎么漲,價格降了近一成……
對于以上這些事情,很多人看到了一個“暗淡”的局面:春晚都開始離彩電更遠、縣級電視臺都在做移動媒體和互聯網媒體——未來彩電的應用基本盤到底靠什么維持呢?
觀眾用“手”投出的選票
在過去5年中,國內消費經濟總量幾乎成長了6成。尤其是視頻消費總規模連續翻番。但是,作為視頻終端最大的載體,彩電的銷量卻幾乎“停滯不前”:4500-5000萬臺,成為一個“跨不過去”的坎。
對此,大屏君看到的傳統解釋是:年輕人都被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和手機端視頻內容“吸引走了”。有研究數據說,2018年中國成年人平均每天在移動設備上花費 2小時 39分鐘,比 2017年增長 11%。與此同時,看電視的時間將減少 2%,每天只有 2小時 32分鐘。——手機視頻首次超過電視視頻,成為“最重要的視頻平臺”。
更為重要的數據是,在互聯網和數字經濟消費欲望上,2018年的尼爾森數據表明,90后消費意愿為63點,80后為60點、70后54點、60后54點。也就是,不僅年輕一族喜愛互聯網平臺,此前的所謂“老媽、老爸”的彩電鐵桿倉,都已經“反水”。有網友表示,“電視是我媽的催眠劑,只要一看電視,她就打盹;但刷手機能刷到半夜”。
“當老媽都在刷手機、看著電視也要刷手機、電視幾天不看沒關系,手機每天都要刷的時候,彩電真正的危機就來了!”
大屏君覺得,什么價格戰、大尺寸化、不到2%的利潤率、虧不虧損、互聯網品牌加盟、華為也要推彩電……等等這些都不是大事,更不是大勢!真正的大勢是“未來我們為什么還要看電視”。如果解決不了消費者流失的問題,現在的彩電危機才只是開了一個頭而已。
精致化的互聯網一代,細致的視聽選擇
消費者真的不再需要彩電這個傳統“視頻”終端了嗎?大屏君覺得,這個問題要“辯證”的看待。
2018年,彩電銷量沒有漲多少,但是智能微投產品卻銷量翻番,增長了超過120萬臺。智能投影的銷量主要是家用消費者采購。消費者用智能投影看大片、看視頻,體驗另類的巨幕享受。2018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609.76億元,同比增長9.06%,城市院線觀影人次為17.16億,同比增長5.93%。人們更多的到電影院看視頻、看電影,卻沒有被手機端視頻消費增長所擠壓。乃至于移動手機視頻,還成為電影營銷、宣發的重要渠道平臺。2018年,小米首次進入VR市場,用半年時間創造了國內市場系留VR設備十萬加的市場成績——國內高端VR頭顯設備進入快速發展通道,預期未來數年將保持翻番的增長態勢。
針對以上這些事實,大屏君想說的是:不僅僅是移動視頻在增長,很多差異化的視頻應用軟硬件都在增長——唯獨彩電產品例外!
從目前的4500-5000萬的市場銷售量看,彩電產品完全滿足每戶家庭有一臺的普及需求。形成對比的是美國彩電市場規模達3000萬臺,人均彩電擁有量是中國的兩倍。同時,包括在線平臺在內的中國電視節目支出在2017年達到730億元人民幣(約109億美元),而美國則繼續領跑全球市場,達583億美元——按照購買力算,美國電視節目市場規模達中國的兩倍。
藏在以上數據中的最大秘密是什么呢?大屏君必須特別鄭重地指出,那就是“家庭第二臺電視、第三臺電視”的普及率——美國家庭一般會擁有多臺電視,會為客廳和臥室分別配備電視,會區分成人和兒童不同的內容需要。而很長時間以來,國內彩電企業也將“第二臺電視”視為彩電產業“增量的機遇”。
而現在彩電業的“發展乏力”,本質就是第二臺彩電戰略的落空。因為,手機、VR、智能投影成為了“第二臺電視”的選擇。這方面保守的估計,至少壓縮每年500-1000萬臺本屬于彩電的傳統應用需求。
或者說,是視頻終端選擇的多元化、互聯網一代更為精致的體驗需求,多元化的視頻應用業務和平臺,成為了彩電產業在普及之后,進一步增長的“巨大阻礙”。
如何贏得未來,彩電企業要“多元”化
誠然,大屏君不認為彩電產品會消失,或者被多數消費者放棄。但是,彩電產業的成長乏力也是真實的市場困境:如果彩電均價在不斷下降(事實恰是如此),彩電企業的營收數據自然要越來越難看。那么彩電企業怎么辦呢?
一方面,彩電企業很重視國際市場。例如,2018年TCL全球銷量已經和LG比較接近,全球老三的地位非常穩固,而且有望沖擊老二。通過在歐美市場、第三世界市場的拓展,中國彩電品牌中,TCL、海信、創維等領軍者,都已經普遍向“大頭在外”的銷售格局轉變。尤其是要說明的是,從全球市場看,每年2.1億臺的彩電銷量,尚不足以滿足每一個家庭都有電視機。至少全球三分之一的家庭還都沒有電視看。因此,借助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開發第三世界市場也是重要的機遇。
另一方面,大屏君認為“國內基本盤”不能因為彩電企業的國際化成效顯著,就被“邊緣化”。在國內市場保持市場和份額領先,應當是彩電企業的必然追求。而作為貢獻了全球7成彩電產量的國度,中國市場彩電品牌的競爭格局最為激烈。
如何走好國內彩電本土市場這部棋呢?大屏君覺得,應該把“不平衡性和多元化”作為根本立足點。例如,本土市場的經濟發展具有顯著的地域、城鄉差異、青年人消費文化,消費水平顯著不同。這種不平衡是小米憑借低價格產品能迅速在份額上崛起的關鍵因素之一。再例如,彩電品牌需要關注高端市場需求,2018年65英寸及其以上尺寸產品銷量翻番,說明經濟發達地區和人群,擁有極高的“高端大屏”需要。
同時,除了傳統的彩電產品,作為家庭視覺終端,彩電企業亦應該關注其它品類。例如VR產品處于市場早期階段,應當及早布局;智能投影處于高速成長階段,依然可以作為重要的彩電補充產品投入資源。未來的家庭視頻應用一定是多元平臺的,一個更為“內涵廣闊的廣義彩電”產品類必然會形成。彩電企業是要錯失歷史機遇,還是勇敢的多元化是重大選擇。
除了以上硬件方面的市場建議,大屏君始終認為彩電企業需要一輪思維發散:跳出視頻的概念,跳出傳統應用模式,用嶄新的智能終端視角看待彩電產品(就如同廣電的融媒體化)。例如,創維推出的全時AI電視,就有這語音大管家的味道。如果電視機的功能增加,乃至于擁有視頻之外的其他爆點應用,那么市場自然會再次火熱起來。這方面,業內專家認為機器視覺技術、AI語音技術、攝像技術等是關鍵支撐,社交、游戲、親子等是重要潛力場景,未來的5G應用則是基本平臺。
綜上所述,大屏君并不覺得彩電一定是“夕陽”產業。尤其是對于彩電企業而言,轉變思維和視角,就能看到圍繞家庭視頻這一中心,所能產生的新硬件、新應用、新價值,也就會看到彩電市場,乃至更廣義的家庭智能和視頻應用的大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