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半年,全球OLED電視市場銷量已經翻番。這為全年市場OLED電視的增收奠定了基礎。OLED顯示這種高效發展的趨勢,自然帶動了行業對其“燒屏問題”的進一步關注。但是,與很多人士簡單的認為OLED“必須”燒屏不同,大屏君認為“燒屏問題很復雜”,且必然會被解決。
燒屏的“鍋”究竟是怎么回事?
上半年,OLED電視燒屏的最重要的案例主要是這個:在韓國仁川機場用的一臺OLED電視因為長期顯示飛行信息而燒屏,結果供應商給他們換了液晶電視用。這款OLED產品為2018年新款,年初才安裝。由于長期顯示航班信息,雖然頁面頻繁切換,但頂部導航欄基本不變,產生了一條較為明顯的白色橫線貫穿。——大屏君覺得,這個“OLED換液晶”很是丟人。但是也未必是供應商的主意,很可能是“用戶方”的要求。
對于這一案例,大屏君研究出一個很有意思的結論:現場不是一臺OLED電視,但是出現燒屏的卻是一臺產品。如果這就讓OLED技術背鍋,顯然有失公道。這個案例,看起來更像是技術成熟度與穩定性不足導致的“產品個體差異”的極限化表現。
燒屏到底是啥?其實有兩種原因!
對于燒屏問題,最早被關注是在等離子電視技術上。但是,此前的CRT電視其實也會燒屏——只不過沒有第二種產品選擇,市場只能假裝沒有這個問題。對此,大屏君覺得等離子PDP電視和OLED電視有點“生不逢時”,他們趕上了液晶技術的競爭,所以“燒不燒”就成了競爭力,被廣泛關注。
目前網絡上對于燒屏的解釋基本是像素點“不均勻老化”的結果:即,顯示一些畫面,尤其是長期顯示靜止畫面的時候,一些像素高亮工作、一些像素亮度比較低,甚至被關閉。這就產生了線條或者“臺標”烙印。
對此,大屏君注意到,一些網友已經提出疑問:既然是“像素不均勻老化”,那么出現的燒屏烙印更應該是“顏色和亮度變暗”,為何很多燒屏的現場照片顯示“燒屏部位反而變亮”了呢?這其中的學問就在于,燒屏其實有兩種原因,三大類型。對此,請聽大屏君細細道來:
燒屏的第一種原因是“發光材料老化”,比如等離子電視的熒光粉或者紫外線激發裝置、OLED電視的OLED材料。這部分的老化一般的反應是屏幕顯示畫面時,相應部位亮度不足。
燒屏的第二種原因是“驅動結構老化”。無論是等離子電視還是OLED電視都是“像素自發光”結構。這導致像素點持續消耗電能——也就是業內常說的“電流驅動”。相對而言,液晶電視的屏幕像素點只是一個光閥開關,“使用電壓驅動晶體轉動角度位置”的工作方式,本身能量消耗很小——液晶電視的耗電主要體現在背光源上,即業內所講的“電壓驅動”。
作為驅動器件,它的工作狀態是不是一生不變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尤其是電流驅動的組件,其自身做功比較高,容易導致器件老化甚至失效——在LED顯示大屏,這種自發光顯示產品上,不是很容易見到局部“亮線、暗線”這類驅動損傷式故障嗎?這種驅動器件的老化或者穩定性下降,往往可以導致燒屏印跡高亮化的現象。
所以,大屏君要重點指出,所謂燒屏的“不均勻老化”,其實包括驅動的不均勻老化和發光體的不均勻老化兩種情況——這是燒屏現象的兩種原因。而且有時候,有些燒屏現象,混雜了以上兩種原因,這就成為了第三種混合型的燒屏類型。
當然,對于用戶而言,無論你的燒屏原因是什么,結果都是一樣的。但是,對于廠商而言,不同的燒屏原因則意味著不同的應對策略。
如何解決燒屏問題,妙招不少
在電視等顯示設備的燒屏問題上,經常可以看到廠商說“通過軟件算法解決”。或者說,軟件算法成為露面最多的“燒屏克星”。但是,軟件算法真的這么重要嗎?
首先,大屏君認為,解決燒屏問題最根本的方法應該依賴于“良好的基礎產品質量”。比如,在等離子電視的熒光粉問題上,有機熒光粉和無機熒光的壽命和穩定度顯然不一樣。在OLED電視的發光體材料上,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工藝技術,也會導致“壽命”和“穩定性”差異——盡量研發更高壽命和穩定性的OLED材料,這才是解決“發光體不均勻老化”問題的根本。
同時,在驅動器件和技術的選擇上,堅持高穩定和冗余性是基本的原則。比如,如果要求OLED單一像素點亮度更高,就需要對這一像素點的驅動線路的載荷能力提供更好的“電子遷移率”指標。這一指標也是金屬氧化物TFT與非晶硅TFT的最核心性能差異。即不斷改進驅動部分的承載能力,是阻止“非均勻老化燒屏”的根本之一。
以上這兩個方面,對于OLED顯示技術而言,著重體現為“產業鏈體系的成熟度和經驗”上。即隨著OLED產品研發的不斷深入,不斷改善和提高的OLED材料、必要驅動部件和材料,工藝的技術水平,是可以預知的事情。
第二,大屏君均當然也認為“軟件算法”很重要——但是,并不是指那種“通過抖動畫面的位置”,“降低臺標部位老化”的軟件算法,而是指“器件壽命管理”的軟件算法。
一旦OLED材料、驅動器件,具有了較高的壽命和性能冗余,完全可以通過軟件的方式得知“局部的工作強度累積值”,并通過軟件算法的方式,利用性能冗余實現“不均勻老化后的性能補償”。——這種軟件算法,更類似于“每個像素點的工況管理”,是一種主動克服燒屏影響的技術,其效果自然是非常顯著的。
但是,大屏君特別要說明:軟件算法的有效性,一定是建立在“材料和器件”自身的性能高度冗余上的。沒有材料、工藝等技術的進步,軟件算法“能算計誰啊”?而OLED電視“材料和器件”的進步,則是產業成熟度的“關鍵標志”。
也就是說,大屏君認為,OLED電視的所謂燒屏問題,更多是產業初期,工藝、材料和經驗積累不足的產物,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成熟度的提升,其顯示效果必然更為出色——甚至,這一規律也出現在“LCD”電視的歷史上!
扒點黑料:誰說液晶電視不燒屏
對于OLED電視燒屏的批評,主要是針對液晶電視不燒屏而言。但是,大屏君要指出,液晶電視可不是天生不燒屏的。
一方面,液晶電視也會出現點缺陷、線狀畫面缺陷、片狀畫面缺陷。因為,在應用過程中,雖然液晶是電壓驅動,但是也難保證驅動結構不會出現超過正常范圍的“老化和性能損失”,進而出現顯示屏上的重大故障。
另一方面,液晶電視的成像依賴于背光源系統。早期的冷陰極背光系統,則可能出現“局部燈管老化、亮度衰減”的問題,在顯示屏上呈現出水平狀的亮度不均勻;后來的液晶電視大量采用LED光源,而LED光源采用的眾多燈珠也難以保障衰老曲線的完全一致,或者個別燈珠不會失效——一旦出現如上問題,液晶電視則會出現片狀的亮度不均勻問題。
對于LED背光的液晶電視,如何解決以上“非均勻老化”問題呢?答案是通過冗余性的性能和壽命設計,依賴軟件算法調節不同LED燈珠的狀態,達到較為同一的背光效果——這一點和OLED電視上的防止燒屏效應的技術“思路一致”。
或者說,我們今天所謂的液晶電視不燒屏的神話并不是“必然”的,而是基于液晶顯示技術的高度成熟性的。正是二十多年液晶電視的發展史,讓液晶顯示技術有了今天這樣近乎于過剩的性能和穩定性。比較而言,OLED電視還處于初創期,它的發展和成熟還有待于時間上的積累。大屏君很喜歡這句話“莫欺少年窮”。因為少年才是未來。液晶雖然美好、甚至完美,但是她畢竟屬于昨天和今天這個時代,而OLED電視則屬于明天,屬于下一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