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中旬,夏普狀告海信,可以說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注,也成為了年度熱門大事件之一。
據了解,早在2105年,夏普經營艱難、虧損嚴重,于是,海信 “解困”夏普北美市場,接手夏普墨西哥工廠,托管夏普北美品牌(2016年1月6日-2021年1月5日)銷售。這樣,北美夏普,本質就成了“海信”的夏普。這有點類似于當年聯想和IBM關于PC業務的交易。
但是,2016年,夏普發生了一次巨變——臺系巨頭鴻海收購了夏普。而鴻海至少目前不缺錢,但是卻缺乏一個“自主品牌”。在鴻海收購夏普之前,依賴其上游產業和代工體系,鴻海已經“十余年”企圖建立自己的品牌帝國。
然而,鴻海拿到的夏普卻并不完整——歐洲和北美的品牌使用權都已經“賣了出去”。這對于夏普品牌價值而言是致命的問題。夏普終端上的最核心的產品是液晶電視。中國、北美、歐洲是全球三大電視市場。夏普居然只剩下中國市場還在自己手里,鴻海固然不能接受這個局面。
因此,在歐洲,鴻海系通過收購歐洲 UMC 集團,成功拿回夏普在歐洲的品牌授權。同樣的策略無法在海信身上使用——海信體量太大,不是能輕易收購過來的。所以,鴻海和夏普選擇了所謂的協商解決。
由于協商不成,夏普在自身資金面還比較緊張的背景下,也拿不出多好的價格,夏普因此開啟一連串“黑”手段。據媒體報道,夏普先后停止向海信供屏(夏普自稱只是漲價而已,同期在屏幕供應上夏普還和三星出現了公開的矛盾)、在美國違背合同向海信渠道串貨、向海信單方面發函要求停止履行合同等等。
但是,這些手段并不足以使得海信改變既有策略。或者說小手段改變不了大局面。最終,夏普還是選擇了以一場官司來解決夏普和海信之間的問題。
此后,加州北區法院就夏普訴訟海信一案作出正式判決,支持海信提出動議,裁定該案必須提交新加坡仲裁,直至新加坡仲裁中心完成該案才有繼續審理可能。而此番夏普在美法院訴訟未獲支持,相關專家分析稱,海信在此間的成熟應對無疑對中國企業面對國際紛爭是一次教科書式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