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心浮氣躁,追求“短、平、快”(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帶來的即時利益,從而忽略了產品的品質靈魂。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鼓勵企業(yè)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chuàng)品牌”。“工匠精神”被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激起了各方企業(yè)以及掌舵人的思考。
在電視行業(yè),企業(yè)運營者們也大不一樣,有人在行業(yè)深耕技術堅持做實業(yè),也有人在依托商業(yè)運行技巧搞“顛覆”。如樂視:天天講用生態(tài)補貼硬件,將內容反哺到硬件中,買會員就免費送硬件;但是,行業(yè)內傳統大佬,創(chuàng)維、海信更強調,硬件價值的必然性——因為硬件沒有售價,就真的什么都沒有,內容免費看卻還可以插播廣告。這種行業(yè)之爭背后有哪些必須深刻思考的規(guī)律呢?
一、樂視買會員送電視,到底是對還是錯?
樂視是互聯網品牌新秀,在很短的時間內躋身國內一線品牌,不得不說的是,樂視是沒有豐厚的文化底蘊,也沒有傳統電視廠商從電視的開始走到現在的成長路程。但是樂視作為一個新秀互聯網品牌,偏偏就把規(guī)模和名氣做大了,甚至可以和國內的一線大佬有對比,那這樣的成績就一定要接受各種質疑。
先來看樂視津津樂道的內容資源。樂視為什么一直敢拿內容說事,因為在很久之前,大家都在一門心思做硬件,不太注意內容這一塊兒的時候,樂視就以白菜價收購了大量的內容版權,而現在樂視成了國內領先的視頻版權公司。而在樂視超級電視里,不但有樂視網的所有資源,還有大量的公網視頻資源,當然,還有樂視的自制劇,形成一種資源優(yōu)勢:有數量,也有質量。但是,樂視的內容優(yōu)勢不絕對、更不壟斷:諸多別人有的資源,如騰訊的版權內容、愛奇藝的自制劇、優(yōu)酷的短視頻他沒有;廣電部門很多獨門內容它更沒有。
樂視超級電視現在的會員年費是490元/年,而在2015年前,樂視會員并沒有與電視進行綁定,在淘寶上買一個樂視超級電視會員僅僅只要60元到80元,這個價格差異還是挺大的,可以這樣理解,其實這個490元里有一部分是硬件的成本——所謂免費,只不過是“另立名目的輸送”。
再來看硬件,樂視是一家發(fā)布會超級多的企業(yè),一年大大小小的發(fā)布會幾百場,旗下的產品陣營豐富,無論是在尺寸上的覆蓋,造型上的曲面、平板、分體,還是4K、HDR、哈曼卡頓音響等主要音畫質元素,樂視超級電視都是在持續(xù)跟隨行業(yè)步伐的。在今年5月底發(fā)布新品電視超4時,樂視搭載的芯片是當下性能表現最強勁的電視芯片Mstar 6A938,3GB內存+32GB緩存。這樣的配置,與其售價比較,符合互聯網思維“高配低價”的邏輯。——這一點對于很多消費者很有吸引力:雖然,由此而來的結果是樂視負責電視業(yè)務的樂視致新虧損不斷擴大,但是也的確成就了樂視的銷量增長神話。
筆者認為樂視眼下的“買內容、送硬件”的癥結在于:就像充話費送一個手機,這個手機未必理想,甚至根本就是一個雞肋贈品。而樂視不同,它的硬件的確不賴。問題反而出在“內容”上。承認樂視的內容資源優(yōu)勢,不等于說樂視擁有絕對性的行業(yè)比較優(yōu)勢。與電信等行業(yè)的那種服務壟斷優(yōu)勢比較,樂視的內容優(yōu)勢完全沒有到“可以依賴內容,大量的推銷硬件”的程度。事實上,大家喜歡樂視電視,更多的還是因為“高配低價”(雖然樂視賠錢了,但是消費者覺得值)。
所以,買內容送硬件更是是一種營銷方式:哪有要賺錢的商人,好東西免費送的道理呢。樂視的高明只在于,轉換了花錢的明目,讓自己基本低于成本的電視價格“看起來合理”。這個道理任何人都懂,其實質是一種營銷手段。當然,如果,一家視頻平臺有足夠好的內容,足夠的版權,足夠強勢的行業(yè)比較優(yōu)勢(如占據50%以上的版權和原創(chuàng)內容)可以成為補貼硬件的資本,消費者花錢買內容沒有問題啊——就像電信行業(yè)的運營商那樣,資源和服務都是萬億資金、數十年努力砸出來的,送“差”硬件大家都愿意!只不過樂視尚無此實力。
二、彩電企業(yè)的“工匠精神”
中國是一個制造大國,并正在成為一個制造強國,對硬件、技術的堅持是根本,這個是經濟創(chuàng)造價值的基礎,甚至可以說是一個持久經營的信條。2016年 “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企業(yè)經營者也是積極響應,各自有各自的理解。
不過筆者理解的“工匠精神”應該不單單只是技術、硬件上的精益求精,就拿彩電行業(yè)來說,專業(yè)的品牌、高端的工藝、嚴茍的質量、強大的配置、優(yōu)質的內容、貼心的售后是一環(huán)都不能缺的。例如,創(chuàng)維作為國內的領軍企業(yè),在行業(yè)深耕28年,無論是產品的更迭換代,還是技術的雄厚研發(fā)實力、高效的供應鏈體系、強大的營銷網絡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務,都是消費者信任的根本。這樣的企業(yè)是我們整個名族需要的,前段時間創(chuàng)維電視上了《新聞聯播》,這可以說是國家對于創(chuàng)維的肯定以及支持,這是一份榮耀,也是一份收獲。
這樣的例子在手機行業(yè)也是大家一起見證的,如今的華為成為國產手機第一,走向世界,在手機行業(yè)比肩了蘋果,這靠的是什么?是華為在背后潛心研發(fā)多年,技術與專利成為了堅實的地基,華為的技術研發(fā)能力可以說超越一般人的想象。當然,還有華為的良好用戶服務,大家應該知道的是華為的企業(yè)文化中第一條是“以客戶為中心”;而在營銷方面,華為可也是重金聘請了國際大牌明星代言的,從這一點來看,營銷宣傳也是很重要的手段,再好的技術,營銷跟不上,品牌關注度就搞不上去。
因此,所謂的“工匠精神”應該是整個品牌運營系統中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精準配合,好的電視應該有好的硬件品質和優(yōu)質內容資源。——制造需要工匠精神、研發(fā)也需要工匠精神;硬件需要、內容創(chuàng)作也需要;甚至服務、營銷、做個廣告都需要工匠精神;更甚至消費者都需要工匠精神,需要對工匠價值的理解、尊重。如果從這點看,內容行業(yè)或許更需要多提工匠精神:一方面我們中國制造已經站在全球前列,底蘊實力充足;另一方面,國內內容產業(yè)、創(chuàng)意文化還處于弱勢地位,看看上海迪士尼的吸引力,就能明白“內容”產業(yè)中,我們的差距。
電視行業(yè),從前那個版權意識薄弱的時代已經過去。好的內容,未來走向電視內容收費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但是,好內容從何而來,工匠精神,而不是今天很多節(jié)目的抄襲、剽竊、粗制濫造,甚至刷道德下限博眼球!買內容是大勢所趨,這里需要比拼的不過是誰家的內容多,誰家的內容更有看點而已。
三、行業(yè)的選擇
無論是買內容送硬件,還是買硬件送內容——本質雖然是企業(yè)營銷博弈,理應沒有高低之分,但是在具體的市場環(huán)境下,還是應當有所差異的看待二者。——這個具體市場環(huán)境則是:電視行業(yè)發(fā)展到現在,無論是工藝制造還是技術研發(fā)都已經相當不錯,整體表現出硬件過剩的態(tài)勢,并全球領先;反觀內容行業(yè),不足之處比比皆是,更不要提全球話語權了。
電視機,在尺寸不是足夠大的時候提高像素數量可以得到更好的畫質,4K電視就成為了廠商的主打;在尺寸越來越大時,單單提高像素量不行了,讓每一個像素質量更好,HDR技術就受到了整體追捧;OLED電視不需要背光源,有更多的先天優(yōu)勢,所以毫無疑問OLED電視就成為了下一代電視;從前的電視又厚又重,可是現在呢,哪一家廠商的電視不是超薄,紛紛瘦身成功……這些例子說明什么,好的技術、工藝,不斷涌現,企業(yè)更是緊緊追隨。這說明了硬件行業(yè)的強大:其反面則可能是面對現實需求的性能過剩。因此,硬件同質化成為了一個嚴重的行業(yè)問題。這一背景使得,那些想要有突破的企業(yè),紛紛把變革的眼觀瞄準內容。
大屏電視內容的現實是,無論是4K資源、HDR資源都是很匱乏的——這還僅僅是說與內容有關的硬標準,如果以內容所表現和表達的主旨、演繹技巧、藝術造詣來衡量,內容產業(yè)有量無質的情形更為大量存在。以至于,電影票房居然有“國產保護月”制度,為了防止外來強勢資源沖擊國內內容產業(yè),還有進口內容數量指標制度。
所以筆者認為,電視行業(yè)未來的選擇既不能缺少硬件、技術的精益求精,更不能缺內容的與時俱進。無論是好的硬件還是好的內容,只要夠好,消費者自然愿意買單。但是,在硬件強、內容弱的國內大格局下,以買單內容送硬件為方向,則不足以立足市場。一個鮮明的例子是:海信、創(chuàng)維是國內彩電銷售最多的,也是最賺錢的。樂視作為創(chuàng)新品牌,雖然口號響、成長快,確也是賠錢比較厲害的,是賣得越多賠的越多的(至少過去三年的樂視是如此的)。這個事實足以說明,內容補硬件,至少現在不可行。
策略沒有優(yōu)劣,關鍵看外部條件更支持哪個;工匠精神本不區(qū)分分硬件、內容,只不過國內彩電硬件廠商比內容廠商在這一點上做的更好、跑的更快、國際領先;更為關鍵的一點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好東西沒有真免費,無論口號多么響,成本和利潤都來自消費者。搞清楚這三點,足以搞定“樂視免費硬件”迷霧背后的秘密,亦會清楚為何偌大彩電市場,樂視的口號有人反駁、無人相應,而專注硬件者則比比皆是了。